• 22阅读
  • 0回复

关于工业企业生产能力的平衡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27
第5版()
专栏:

关于工业企业生产能力的平衡问题
宋祝勤
工业企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同其他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平衡。平衡状态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不平衡状态则是经常的、绝对的。从不平衡到平衡,又从平衡到新的不平衡,如此循环不已,每一循环都达到更高的一级,推动着工业企业生产能力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但不能由此认为,我们应该保持工业企业生产能力的不平衡状态,而不需要积极组织新的平衡了。组织新的平衡是个经常性的工作。随着生产能力的发展、不平衡状态的出现,就需要注意调整比例关系,组织新的平衡。只有这个工作做好了,工业企业生产才能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我国的工业建设,就是在不断冲破旧的不平衡和积极组织新的平衡中,向前发展的。旧中国遗留给我们的工业,残破不全,发展极不平衡,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了几年大力的恢复和建设,新建立起一批新的工业企业,从而才使这种不正常的状况,逐渐有了改变。但是工业企业的物质技术基础,还较薄弱,还较落后。在这个基础上,又经过三年的大跃进、工业生产的大发展,一些原有的工业企业得到了巩固、充实和提高,那些缺门的新的工业企业建立起来了,并且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用它们生产的各种新的产品,武装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这样,才使得我国工业企业日趋完善,为我国今后工业建设初步奠定了较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但是,根据工业企业生产能力发展的规律性,还需要注意组织新的平衡。
建立工业企业生产能力的新的平衡,要切实地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执行这个方针,是为了巩固工业企业过去三年大跃进的成绩,克服因农业受严重自然灾害歉收,给工业生产带来的暂时的困难,进一步处理工业企业内部的比例关系,进一步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使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更好地向前发展。
工业企业内部的各项比例关系,是很复杂的。而且,每个工业企业,并不是每项比例关系都是相同的。有的可能在这个方面存在着不平衡;有的就可能在别个方面存在着不平衡;有的虽然存在着某些不平衡,但经过调整,基本上已经平衡或者正在平衡。尽管各个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但都需要服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依据本厂的实际情况,分别主次、重轻、急缓,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调整。一般地说,在工业企业内部组织生产能力的新的平衡,着重要调整好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比例关系。
首先,使生产主机(或主要产品)的设备能力同生产备品、配件的设备能力之间,生产老产品的设备能力同试制、生产新产品的设备能力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按照国家的统一安排,主机和备品、配件的生产,有的是分别安排在专门的工业企业里;也有些工业企业,是既生产主机,也生产备品、配件;还有的工业企业,它所生产的主机,仍然需要由它生产的备品、配件,来满足这种主机在使用磨损过程中的维修和补充的需要。这些工业企业生产的上述产品,由于需要生产的批量的多少不同,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就要求各个工种或工序之间的设备能力大小的配置与其相适应。只有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协调了,才能够均衡地进行生产。
近代化的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是连续性的,生产会周期地不断地重新通过相同的诸阶段。生产过程诸阶段的生产能力如果大小不均衡,就会出现生产不相协调的现象。设备能力大的工序,生产的部件、半成品会过多地积压起来,而设备能力小的工序,生产的部件、半成品就会经常跟不上生产和配套的需要。这样,不仅使生产的总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而且还直接影响出产成品,影响国家计划的完成。所以,需要对生产设备的总能力的各个工种或工序之间进行平衡,从生产需要出发,逐步提高那些薄弱部分的生产能力,以便使不同的工种或工序之间的设备能力,既适合生产主机,又同时适合生产备品和配件的需要。
每个工业企业都有责任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积极努力生产新产品。工业企业内部适当地安排生产老产品和试制、生产新产品的设备能力同劳动力之间的平衡,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在调整总生产能力的时候,如果忽视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就不可避免地会顾此失彼,互相影响。因此,每个工业企业都要把生产老产品的设备能力和试制、生产新产品的设备能力,进行合理安排。凡是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可以逐步地设立试制新产品的车间,以便能够经常地有计划地进行新产品的试制和生产。
其次,机器设备的能力同机器维修、工具维修和制造,以及用于技术革新、技术措施所需要的设备能力,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工业企业内部有一定的生产设备的数量和生产能力,就要有一定的技术设备能力。这种关系,人们通称为“前方”和“后方”的关系。技术后方的最主要的部分,是机器、工具的维修和制造,以及用于技术措施所必要的设备能力。在过去生产中,除开其他一些原因,一般说,工业企业“前方”的设备能力增长得较多、较快,而“后方”的设备能力却增长得较少、较慢,产生了“后方”的力量不能适应“前方”生产发展需要的矛盾。因此,工业企业在调整内部生产能力的时候,要统筹安排,合理调整,充实技术“后方”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工人,使其能够担负起“前方”的全部机器、工具按时维修和补充的任务。马克思在谈到制造和维修关系的时候说:“一架机器虽然以这样完全的构造加入生产过程,但仍然会在现实的使用上,表示一些缺点,要用追加的劳动来纠正。另一方面,它越是度过它的中年期,正常的磨损越是增加,它所由以构成的材料越是消耗衰老,要使机器保存气息到它的平均寿命的末期,必要的修理劳动就越是多,越是大。这好比一个老年人,比一个年轻力壮的人,必须有更大的医药费,才能防止不到时候的死亡。”(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一九八页)所以,工业企业的机修、工具部门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应该主要用于机器检修、工具检修和制造上。在完成这些任务以后,倘若生产能力还有剩余,也可以承担其他的任务。如果制造和维修的设备能力不均衡,机器和工具设备该修而又无力量检修,或者虽经过检修而质量不好,这样就不能保证机器设备和工具经常能保持良好的状态,能正常地运转,这样,它们就会经常的生病,就要迫不得已地停机修理,大大浪费工时,影响机器设备应有效能的发挥。由于机器、工具不能适时检修,时间一久,它们就会失去应有的精密度,这样不仅使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合格,而且还会使机器设备过早地衰老、死亡。
最后,机器设备的能力同劳动力、技术力量的配备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平衡。一般地说,目前工业企业的非生产性人员、辅助性劳动人员过多,而从事直接生产的工人、技术工人过少;因而,这个工种和其他工种之间的工人配备,也有多有少,显示出同机器设备能力不够平衡。工业企业的人员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职工人数过少,而机器设备的能力过大,现有的机器设备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造成设备能力的浪费,原料、材料的积压,产品不能按时出厂,资金周转速度慢,从而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反之,职工人数过多,特别是非生产性的和辅助性劳动的人员过多,而机器设备的能力过小,就会造成劳动能力的浪费,劳动生产率不高,成本增加,也同样不利于生产的发展。总之,工业企业的人员过多或过少,都是一种很大的浪费,都会直接使单位产品成本不能降低,不符合经济核算和勤俭办企业的原则。因此,一切的工业企业,都要根据“精工简政”和勤俭办企业的原则,积极地进行调整,从各方面减少非生产性的人员,和不必要的辅助性劳动的人员,适当增加生产工人和技术工人。同时,努力培养技术工人,逐步把那些生产特别需要的有专门技术工种的工人补充起来。更为重要的,是积极培养高级的技术人员,并认真执行党的有关这方面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有职有责,尽职尽责;使工业企业的又红又专的技术队伍和专业力量日益壮大。
至于其他方面的一些比例关系,通过合理调整,也要大致保持适当的平衡。决不能只抓重点,而忽视一般的比例关系的调整;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通过重点比例关系的调整,来带动部分的生产能力的调整。只有重点地、全面地把各个方面的生产能力调整好了,才能使它们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才能有节奏地均衡地组织生产。
工业企业生产能力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不是原地踏步,也不是恢复过去旧的比例关系。调整的意义是积极的,是为了建立新的平衡,巩固已有的成绩,充实内容,提高质量,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作好准备。因此,在生产能力的调整过程中,既不能由于工业企业内部出现了某些不平衡,就缩手缩脚,畏缩不前,不敢冲破生产上旧的比例关系,在必须前进而又有可能前进的时候,不向前迈进;又不能以为反正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调整了也仍然会出现不平衡,因而对工业企业内部生产能力的调整,采取消极的态度。正确的态度应当是,识大体,顾大局,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鼓足干劲,实事求是,把革命干劲和科学求实精神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群众运动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踏踏实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以检查每一台机器的设备能力为起点,一台一台地对机器设备进行“查”、“定”,摸清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的总能力,从中找出生产能力的薄弱环节,抓住重点,有步骤地进行调整,建立生产能力的新的平衡。这种新的平衡,是依据工业企业已经变化了的新的情况,和它的内部的比例关系,把它提高到一个更高的生产水平。正如列宁所说:“……经常地、自觉地保持的平衡,实际上就是计划性,然而这并不是‘仅仅从经常发生的许多波动中确立的平均量’的平衡……。”(《列宁全集》第三卷,五六六页)由此可见,有计划地发展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最重要的就是经常地、自觉地组织平衡。
每个工业企业在进行生产能力调整的时候,一定要树立整体观念。一切要本着从全局出发,从整个国民经济的需要和可能出发,不应当仅仅从本企业的需要出发,孤立地进行调整。特别是,当着有些工业企业的调整对全局有利,而对本企业不利,或者对本企业有利,而对全局不利的时候,就应当毫不犹豫地服从全局。在工业建设中,总的说来;局部调整的利益和全局调整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只有把各个局部的比例关系调整好,全局的比例关系才能协调。但是,如果不从全局观点着眼,不从全局的需要和可能出发,任何局部的比例关系要想调整好,那也是不可设想的。所以,从全局出发,把工业企业内部的各项比例关系调整好,积极建立新的平衡,正常地组织生产,是发挥在过去三年大跃进中增加的工业生产能力的必要前提。
巩固既得的成绩,同工业企业内部生产能力的调整一样,也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它是在巩固过去三年大跃进成果的基础上,把工业企业的生产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毛泽东同志说过:“这种巩固,……也是向前发展所必需的,不巩固就不能有力地向前发展。……正确的方针是巩固地向前发展……。”(《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四一七页)这个道理,虽然是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了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而提出的,但它也同样适用于今天,适用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工业企业的建设。巩固是以过去生产的大发展为基础,它是工业生产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出发点。如果没有一个巩固过去工业生产成绩的过程,就不能更好地、有步骤地继续向前发展,即使发展了,也不会稳定。但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把重心放在发展方面,又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则把重心放在巩固方面,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不同的时期来确定。在过去三年大跃进中,我国工业企业的设备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增长,设备的自给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技术队伍和工人的技术水平已经扩大和提高,基本上满足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需要。但是,也要看到,国民经济各部门需要的产品品种规格日趋增多,产品质量日益精密,这就要侧重于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规格。与其相适应,就要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充实和提高专门的高级技术人员,充实专门工种或工序所需要的技术工人,克服那些专门工种或工序生产上的薄弱环节,为工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每个工业企业要切实地执行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面地执行这个方针,就能够更好地执行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就能够使工业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更好地向前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