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书刀·写·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28
第5版()
专栏:古今谈

书刀·写·读
白夜
我们现在拿起笔来写字,恐怕很少想到,要拿起刀来写字的吧!可是,古时真正有用刀来写字的。比如甲骨文,就得用刀写。后来虽然可以用笔写在竹简上,但是写错了,或者要删几个字,也得用刀削掉。
宋张世南在《游宦纪闻》中写道:
“己丑秋孟,访一亲旧,出示古物数种,皆所未见,一刀长可七八寸,微弯,背之中有细齿如锯,末有环,予退而考诸传记,乃知其为削,……郑氏谓之书刀,以灭青削椠[qiàn],如仲尼作春秋笔削是也。……古用简牒,皆以刀笔自随。”
看吧,古时的书刀有多大用处呵!想当年孔夫子删诗书,削春秋的情景——一个白胡子老头儿拿了刀子,在青竹子或者木片上削字,真是怪辛苦的。古时人写封信,也得要有把刀子随身带着,那形象倒也着实有趣。我常希罕古时字的笔锋为什么那么硬而峭,要能想到那时人们是用刀子来写出的,也就不会过分责难了。古时人要做一个作家,更不容易。大家都知道王充是个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可是,他是怎样写作的呢?后汉书记载道,王充“户牖[yǒu]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屋子四面摆了刀和笔,又写又削,成了二十多万字,真不是一日之功。
我们常想到有些传下来的古籍,为什么写得那么精炼而有含蓄,像《论语》,才一万一千七百零五字。别的且丢开不讲,我想至少有写作上的一层管住作者。请想想吧,写错了要改,写冗了要删,拿起刀来,可得破费功夫?这样一来,就必须先构思精熟,考虑详明,再来动笔。可是今天呢?用不着竹简和书刀子了。当然,文章要写得精炼,绝不是文具的问题。但是,要从这里想想古时学者的严谨精神,也可以开开心窍,不无小补。
古时人写出书来,怕只有一本,不会像今天的印版,一印上千上万的。那时人读书,可算是难中难了。正因为如此,他们一得到读书的机会,便死死地抓住,记得滚熟的,把书读透了。那是用的真精神,竖起脊梁来治学的。汉孝文帝时,因书给秦始皇烧掉了,求能治尚书的人,天下无有,后来听到伏生治尚书,使晁[cháo]错往受之。那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话音别人听不懂,由他的女儿传言教晁错,才留下了今天的《今文尚书》。那时读书人是买不到书的,只能抄书,只能口传心授。
有了印刷术,书的情况变了。苏东坡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说,“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xǐ]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看起来,在毕升发明活字的年代里,苏东坡就慨叹人们因为书易得,反而不认真读了。今天的高速度轮转印刷机,一小时可印多少万份报呢!真的,书太多了,走马看花,过眼烟云,反正有书在,可以查考,不免使人们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当然,今天人类的知识丰富了,书籍相应地大大增加了,不能也不必要全都细看或全都记得,但是,要从这里想想古人读书下功夫的精神,特别是读经典著作,学基础知识的时候,很应当向古人学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