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雁北地区植树造林的几点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2-11
第2版()
专栏:

雁北地区植树造林的几点经验
中共雁北地方委员会
解放十多年来,山西雁北专区的林业建设事业有很大发展。全区营造成片林达一百七十四万二千亩,封山育林七十七万亩,零星植树约一亿三千万株,加上改造原有残林四十四万亩,现有林地面积共达二百九十五万二千亩,比解放初期增加了五点六倍。现在,每个农村人口平均有林地二点四亩,森林覆被率由1949年的1.3%提高到9%。生长起来的近三百万亩成林和幼林,使全区的自然面貌初步改观。全长三百五十华里的桑干河主流,及其十四道主要支流两岸,伸展出几十排到成百排的雁翅形护岸林带。在东起天镇县的平远堡,西通金沙滩,沿长城脚下三百华里长的地段上,已长起了一片片的果木林。
雁北专区,地处永定河上游、内外长城之间。全区面积两万二千平方公里,山、川、丘陵约各占三分之一。这里曾经是森林密布、草木丰盛的地方,由于历代战争和反动统治阶级的摧残,森林大量被砍伐,逐渐形成风大沙多,水土流失,气候干燥,农业产量极低;本区工矿所需坑木用材,全部依靠远途调入。
造林,这是雁北地区根治自然灾害,促进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以金沙滩为例,过去,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滩,人们形容它的风沙情景是:“人在房上走,垫圈不用土;立夏不起风,起风埋住人。”“一年四季一场风,三年两头没收成。”针对这种风沙侵袭的严重情况,当地人民从1953年开始营造防风林网。经过三年多的努力,造成主副林带七十七条,全长二百一十八华里,构成七十七个方格网眼;围绕着林网,还造大片林十八万二千亩。现在,全滩已经变成塞上绿洲,光秃秃的黄花梁(金沙滩的一道屏障),长起了一条条林带和茂密的幼林,在这步步设防的绿色长城面前,流沙基本固定了。金沙滩公社境内的耕地面积,已由1949年的七万二千亩,扩大到1960年的九万八千亩,粮食总产量由一百八十一万斤提高到五百四十二万斤,大牲畜增加了二点八倍,羊增长了一点六倍,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在山地和丘陵区,由于修建水土保持工程和大量植树造林,水土流失现象基本上得到控制。
造林对于防护堤岸、规顺河道的作用更为明显。全区最大的河流——桑干河,过去沿岸树木稀少,山地又缺乏覆盖,风蚀水冲,两岸耕地年年坍塌。自从山地大搞水土保持工程,1956年又在沿河两岸营造了几十米宽防护林带,河岸已经稳定下来,散乱的河道也规顺了。近三年来,桑干河流域又兴建起十一座大中型水库,使这一带的农业生产蒸蒸日上。
十多年来的造林成就,还表现在初步解决了一般建筑用材、农具家具用材,以及地方煤矿窑顶木的用材等问题。林副产品,如编织、打猎、采药材等收入,为数也很可观。
通过典型试验 摸索造林规律
1952年以前,雁北地区的造林事业是不很顺当的。主要是成活率不高。除了沟壑[huò]、沿河两岸等水源充沛、土壤肥沃的地方外,一般的成活率只有20%左右。群众中流传着“栽树不见树,造林不见林”、“春植树,夏一半,秋天就完蛋”等说法。
是不是在雁门关外造林注定不能成活?经过我们分析,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雁北地区高寒干旱,风大沙多,宜林地又主要是大面积的荒山、荒坡、荒滩,而群众造林,当时还受着个体经济制度的限制,只能采取小片栽植和零星插木的办法;这样,在大片沙荒上,稀稀疏疏的栽几株树苗,很难抵御严寒和风沙侵袭。因此,提高成活率的关键,在于成片成带地集中营造林木。
成片成带地集中营造,在当时依靠个体经济制度下的农民和初级农业社是无能为力的。1953年,地委决定在平鲁县的井坪梁和大同的金沙滩,由国营造林站进行成片成带集中营造林带的试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井坪梁造起一块一万亩面积的大片林,在金沙滩营造了七十七条主副林带的大型防风林网,总面积达三万亩。这两处地方风沙特大,干旱严重,不利于林木生长,但成活率一般达到90%以上。这一事实证明,成片成带地营造林木是风沙地区提高幼苗成活率的根本措施。这两个地区在不断的试验中,还摸索出风沙地区植树造林的几项主要经验:(一)以耐旱耐寒、抗风力强、生长快的小叶杨为主要树种;(二)造林前一季或前一年,要翻地整地,使土壤保蓄水分;(三)精选青壮发芽力强的秧苗,并采用压条的方法,做到深埋、浅露、踏实;(四)合理密植,增强抗风能力;(五)头年植树,第二年平茬 [chá]。
国营造林站在井坪梁和金沙滩集中成片造林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广大群众征服自然的信心与勇气。紧接着,全区设置了三十处国营造林站,广泛传播井坪梁和金沙滩的经验,并在群众中训练大批技术力量,有力地推动了群众性造林运动。
在造林方法上,推广了井坪梁和金沙滩的经验,把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绿化,同按山脉、河系、区域成片成带的集中营造结合起来。四旁的零星植树,适宜于社员个人分散活动,能充分利用社员闲散时间栽种;至于征服一个山头,一条河流,一片沙区时,就集中兵力打歼[jiān]灭战。被征服的对象是一个大队范围内的,由一个大队集中营造;属于几个或几十个大队共有的,就根据“谁种谁有”的政策,在统一规划下,分片划段,联合作战。全区继井坪梁、金沙滩之后,像桑干河、九梁洼、老虎坪等有名的荒山沙滩,都是通过打歼灭战绿化起来的。
专业队造林和群众性造林相结合
雁北地区在大力发展国营造林事业的同时,也积极发展以农业社或公社为单位的集体造林事业。全区现有近三百万亩林地中,国营造林面积约占42%,集体造林面积约占58%。然而,无论是发展集体造林,或者是发展国营造林,都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
我们开展群众性造林运动的主要经验之一,是把专业队的常年经营同群众性季节造林大突击结合起来,把国营专业机构的活动同群众的造林活动结合起来。许多地方公社的生产大队
(原为农业合作社),普遍有基本建设专业队,这支队伍不仅负责水利、水土保持工程维修工作,而且负责林业方面抚育、补植、采种、育苗、护林等工作。除这支专业队伍以外,在每年春、秋两季造林的时候,全区动员和组织突击造林的劳动力有十万多人,突击时间约为五、六天。为了组织和配合群众性的突击运动,各个国营造林单位,都在自己的林区范围内,帮助生产大队勘察规划林地,进行营林设计,培训技术骨干,负责技术指导;各个生产大队也组织群众协助国营造林单位造林
(取得一定的工资报酬,能增加生产队和社员个人的收入)。这样国营专业机构的活动,变成整个群众运动的一部分,国营造林任务的完成就有了可靠的保证。事实证明,把两股力量拧在一起的办法,大大推动了造林事业的发展。
雁北地区从专区、县、公社到生产大队,都有一个林业建设的全面规划。对防风林、防沙林、水土保持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带或林网设置,树种的搭配,都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作了大致的设计,并提出了分年度的营造任务要求。每一次突击运动,就是根据这个总的规划进行具体安排,使它成为实现总规划的一个步骤,这样就避免了造林工作中的盲目性。由于平时重视树种、秧苗和技术力量的准备工作,保证了造林的质量和群众运动的顺利开展。事实证明,事前和平时的准备越充分,越周到,实际行动时花费的时间就越短,胜利的取得也就越有把握。
植树造林和农业生产相结合
为了发挥群众造林积极性,除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外,在实际工作中,还十分注意群众长远利益同眼前利益的结合,农、林两业之间的结合。首先,对林业、农业和畜牧业的用地,加以全面的规划和安排。在劳动力的使用上,造林用工最多的地方占总用工量的3%,一般的占1.5%。由于号召社员利用农闲空隙,见缝插针造林,以及实行短期突击的办法,避免了林业同农业争劳力的矛盾。其次,在林地里广泛推行了林粮、林油、林药间作,既抚育了幼林,又使群众得到了现实收益,解决了林、粮争地的矛盾。再次,在林业本身,不仅营造用材林、防护林,而且也因地制宜地发展了收益较快的经济林、薪炭林,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十年来,全区共发展经济林三十二万四千多亩,1960年果品产量达到一千二百万斤,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促进了群众造林的热情。
为了加速幼林生长,各地除了在造林中注意适地适树,栽前整地,良种壮苗,合理密植等办法外,还着重加强了幼林的抚育和保护工作,并广泛推行了护林运动。林木较多的地方,都建立起护林组织,户户制定了护林公约。不过,目前幼林的经营管理和抚育工作,仍然是薄弱的一环;育苗工作也还不能适应林业大发展的要求。这些薄弱环节,有待改进。
根据雁北专区现有林木生长情况,初步计算,到1972年后,每年平均可采伐十二万亩,可出坑木九十六万立方米。从此,全区矿柱用材可以基本解决。其它建设用材和民用材也将达到基本自给。随着林业的发展,群众收入也将大大增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