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他们是延安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2-12
第1版()
专栏:

他们是延安人
“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延安文教战线上的职工,一直铭记着毛主席的这个教导,并且以这种精神,教育文教队伍里的新成员,帮助他们很快地成长起来。
延安各医院的党组织,几年来一直用传统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作风来教育院内的工作人员。一些从外地调来的医生和护士初到延安时,就让他们去参观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革命故址,请老同志给他们讲革命斗争故事。活生生的教育,使从外地来的工作人员安下心来,逐步地奠定了长期为陕北人民服务的思想。
延安专区医院的护士长赵璐琪,1952年从上海助产学校毕业后来到了这里。生长在上海的赵璐琪,初到延安,吃不惯小米和馍,一走出窑洞就得爬坡,她曾经想过什么时候能重回上海呢,当她看到医院的同志对她热情的照顾,听到老同志讲述的革命斗争故事,她的思想便坚定起来了。几年来,她在这所医院里工作得很好,经常深更半夜到乡下去接产。她和延安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时当她经过街头时,妇女们拉着她到家里坐,就像亲人一般。
延安各医院里,有着许多像赵璐琪这样的工作人员。延安专区医院的清洁工艾
申命,从1951年入院工作以来,多次给病人输血,有两个全身瘫痪的病人,住院四五年,艾申命给他们送水、送饭、倒大便小便,四五年如一日。这所医院的总务科长郭宝盛,是1935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他热爱集体、克勤克俭,工作中总是精打细算,哪怕在院子里拾到一根木柴,都要放起来。他说:“积少成多,到冬天就用得着的。”
在杨家岭的沟口,中央大礼堂旧址的旁边是新建的延安大学。延安大学自从1958年建校以来,学校的党组织经常用过去抗大、陕北公学和延安大学的革命传统来教育全校的师生。学校初创立时,在窑洞里上课,在草棚里吃饭,有些从外地来的同学俏皮地说:“路没关中平,灯没西安明。”他们不安心学习。学校党组织让他们去参观访问,当他们听过杨家岭生产队的老社员娓娓[wěi-wěi]叙述过去革命斗争的艰苦事迹;当他们看到毛主席住过的窑洞后,内心深受感动。有的说:“毛主席的许多著作不是在窑洞里写出来的吗?并没有高楼大厦啊!”“小米加步枪不是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吗?”有的同学便悄悄地走进中央大礼堂,暗中向党宣誓:“决心安下心,扎下根,好好学习,为陕北教育事业奋斗。”
每逢星期日,延安市曲艺馆里总是挤满了人,他们在听著名的艺人韩起祥说书。韩起祥,这位来自陕北民间的说唱老前辈,他的表演风格依然不减当年。这位从陕北民间成长的、经过党多年培养的艺人,对于陕北家乡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全国解放后,有人劝过他:“老韩!你视力不好,还是到西安去工作吧!”老韩回答说:“不能,我离开陕北,就像鱼离开水一样啊!”
前几年老韩到延安县杨老庄落户,他总是穿着旧日的服装,和农民一道劳动,给他们背柴、背水、推磨……,他和杨老庄的社员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协助那里的党组织,发动妇女上山劳动。起初,她们害怕别人嘲笑,老韩用生动的事实,编成快板,利用休息时间在地里说唱,帮助她们解除顾虑。老韩还帮助杨老庄搞好环境卫生,修厕所,搭猪圈,改良饮水,使这座村庄流行多年的吐黄水病逐渐绝迹了。由于老韩生活在群众中,更丰富了他创作的内容。目前,他正在整理他的《翻身记》。这项写作结束后,他准备动手编《杨老庄的变迁》。
(原载《陕西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