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拨开“澀”雾看园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2-13
第5版()
专栏:园林胜景

拨开“澀”雾看园池
冶秋
晋南好戏不寻常,
史迹绵延万古长。
猿人更有猿人早,
那论唐虞与汉唐。
四句闲诗道罢,且说晋南的历史剧越演越远了。在风陵渡附近匼河一带,发现了比“北京人”还要早的旧石器;在这里唐尧、虞舜的故迹流传已久;夏文化也有许多线索可寻。古人类学家、历史考古者在这一带辛勤的工作着,将要从地下把中华民族的历史序幕揭开。我们从晋南的土地上走过,不仅看到棉粮丰盛,男女欢腾,而且听到这个历史剧揭幕前的锣鼓声调了。
好戏正在唱“闹台”,我且说一处似乎被遗忘的隋唐时代的花园遗址。
我们从侯马市到新绛县去,原来是去看《碧落碑》的。这是一块唐高宗时期的篆书碑刻。据说唐代篆书大家李阳冰看到这碑,徘徊不忍去。说得更加“邪虎”的是:
“李阳冰自恨不如,以搥击之,今缺处是也”。现在这块碑和元代摹刻的碑都保存得很好,就在新绛中学里。
新绛是靠近汾河和浍[kuài]河边上的一座县城,城的西北部是高崖。这个城据《直隶绛州志》的记载,是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建筑的。县衙门以及后来的州衙就修在这个高崖上。以后一直是官衙,现在是新绛中学的校址。
我们到这以后,才知道这里除了《碧落碑》以外,还有一座古代的花园遗址。到了后院一看,果然亭台有致,池沼清凉,园池的规模还依稀可见。靠南面进园的地方,有一片门墙,就是所谓“虎豹门”;转过去就有一处凹下去的水池,池当中有桥梁隔开;东面的池中修了一座八角亭,西面的池子是种着荷花;北面有一座高台,可以登临远望,也可以俯首近观。我们上去一看,西北是姑射山雄峙,东南面有汾河浍河环绕,城中房屋栉比,好一座繁华的城市。这就是古绛州的所在。在这山川城市之间,有这么一处园池点缀,设计是很好的。
回到旅舍借来《绛州志》一看,才知道这座园池,从唐代起就迷漫着一片“涩”雾,弄来弄去,几乎把它埋没了。可是也正因为有这片“涩”雾,倒还保留着这座园林的最早史料。
原来这座园池是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一位“内军将军临汾县令梁轨”①开创的。那时他看到当地常常有旱灾,井水又多卤咸,既不好吃,浇地也不长庄稼,于是他从现在新绛北面三十里“鼓堆泉”那里引来泉水,开了十二条渠道②,大部分用来灌溉田地,小部分流入当时刺史的“牙城”,从州衙的后面经过,流入街市和城郊,解决了人民吃水问题和田园的灌溉。这股水从高原流下来,形成瀑布。到了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炀帝的弟弟汉王谅造反,绛州薛雅和闻喜裴文安据此与隋将军周罗?打仗,“伐土筑台”,因之形成了大水池③。
据说人民为了感谢梁轨,曾经刻石纪念,可是有姓无名,因此后来就不大为人知道了。到了二百多年以后,在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有位绛州刺史樊宗师(字绍述)作了一篇《绛守居园池记》才把他的名字写出,到了宋代就为他建立了祠堂,当地人薛仲儒写了《梁令祠记》,这位兴修水利的县官才享受了一些“香火”。
这位樊宗师是韩愈的老朋友,作文非常古怪,不肯抄袭前人,一言一句,都要独造。所以他的文体,在当时就号称“涩体”。有向韩学“奇”,向樊学“涩”的说法。
他的这篇《绛守居园池记》,一共七百七十七个字,不知历代花费了多少好奇人的心血为它句读[dòu],为它注释,结果还是不能全部通读了解。他死以后,韩愈曾为他作了《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说他的著作是很多的,可是似乎全部是“涩体”④,韩愈在墓志铭中说:
“樊绍述既卒且葬,愈将铭之,
从其家求书,得书号魁纪公者
三十卷,曰樊子者又三十卷,
春秋集传十五卷,表笺状策书
序传记纪志说论今文赞铭凡二
百九十一篇,道路所遇,及器物
门里杂铭二百二十,赋十,诗七
百一十九。曰多矣哉,古未尝
有也。然而必出于己,不袭蹈前
人一言一句,又何其难也?
……呜呼,绍述于斯术,其可
谓至于斯极者矣。”
欧阳修的老丈人家就是绛州薛家,他在这里住过较长时期,也曾有诗批评了这位樊先生。说他是“异哉樊子怪可吁,……一语诘曲百盘纡。”
我且引录一段看看这种“涩体”“涩”到什么程度!例如他写这园子西南有个门叫“虎豹门”,壁上画着画,他说:
“左画虎搏立万力千气底发彘
匿地努肩脑口牙怏抗雹火雷风
黑山震将合”“右胡人鬅[péng]
黄?[yuān]累珠丹碧锦袄身
刀囊鞾挝縚[tāo]白豹元斑饫
踞掌胛意相得”
虽然“涩”到如此地步,可是毕竟他留下了关于这座园子的最初描述和考证。上面说过的水和池的缘起就是他说的。他又说后来的“豪王才侯”,就此处建筑起“台亭沼池”,以“奇意相胜”。到樊宗师来当刺史的时候,还可以看到有三丈多高的瀑布;有桥梁可以南北贯通;水中有“回涟”亭,靠岸边有红的蔷薇,绿的蔓草围绕着;有“井阵”形的“轩”舍,有突起的“香”亭;西南有“虎豹”门,画着鲜艳雄伟的人物、虎豹等大幅壁画;东南有“新”亭,有一棵古槐拥护着;东边有“望月”渠,有“柏”亭,有古柏苍苍和古槐像是朋友相望;北面可以看见渠道的来径,向西面回绕;东南方可以看到黄原似玦,汾水如钩;早晨起来看那东北方的山光景色,仿佛近在楼台;东方有“苍塘”,北方有“风堤”,西北面有“鳌?”原,西面有“白滨”,梨花开处像素女一样,雪花一般的飞舞;这一股泉水,从这里流向城市,流向田园,然后进入汾河。——看这一片“涩”雾之中,弥漫着多么美好的景色?最后他结论似的说道:
“呜呼!为附于河渠则可,为附于污宫其可?书以荐后君子。”
就是说园池附丽于水渠之利是可以的,要是大兴土木,斗艳争奇,成为罪恶的渊薮那怎么可以呢?⑤所以要写来奉告后来的“君子”。
这所园池,的确它的初起,是由于兴修水利而曼衍起来的,后来由于就在王府、州衙后面,就大肆增设。到了宋代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有位孙冲来作绛州通判,对照樊文,观察园亭情况还是“虽于旧多徙移,然历历可见”,亭台等等比樊文还多,已经不是附于河渠,而是以园池为主了。
欧阳修、梅尧臣、范仲淹等文人学士都有诗歌咏过这座园池,可见历隋、唐、宋三朝都有所增修。直到光绪二十五年还有位州官李寿芝重新修过,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建筑规模和奇形怪状的碑刻,大约就是这位“风雅”之士的遗留。
这座后花园,从前是达官贵人、夫人小姐游玩的地方,现在却作了中学的校园,男女学生都在水池边树荫下看书的看书,唱歌的唱歌。——它终于回到人民的怀抱里来了。
①新绛县是“民国”时候改名的,这里在汉时是临汾县,隋初改正平县,以后屡次改名,但都是州府所在。引文见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薛仲儒《梁令祠记》。
②司马光曾有《鼓堆泉记》,说是开了三条渠,一条通过州城,两条散布田间,灌田万顷。薛仲儒为本地人,说是开了十二条渠,灌田五百顷,较为可信。
③“伐土筑台”事,见樊文及《绛州志》,但与《隋书》有关记载有不同处。
④近年出土了樊绍述所作《樊?墓志》,却是通达易读,可见他也有不涩的东西。
⑤樊文用“污宫”典故,见《礼记》檀弓下,原意是罪人的宫室,应当掘洿其宫,成为水池。这里是译意。(附图片)
王路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