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用农民的生产经验丰富教材 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讲授内容不断充实提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2-17
第2版()
专栏:

用农民的生产经验丰富教材
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讲授内容不断充实提高
据新华社讯 北京农业大学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作物栽培学”,由于密切联系我国农业生产实际,吸收了农民丰富的生产经验,几年来,讲授内容不断充实和提高。
这门课程的内容改变了解放前旧教材严重脱离中国实际的倾向,以我国农作物和农民生产经验作为研究的对象,尽可能运用我国农业资料与事例,结合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它比较系统地阐明了我国食用作物、工业原料、饲料与绿肥作物的国民经济意义,以及它们的栽培历史和现状,分析、探讨了这些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理论及技术;并且针对当前生产需要着重研究了我国几种主要作物——小麦、水稻、棉花、甘薯、花生的丰产规律。对我国广大农民,特别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著名的劳动模范,如植棉能手曲耀离、种麦能手刘迎祥、玉米种植能手郭玉恩等人的经验,从科学理论方面作了初步研究和探索。
在这门课中,还改变了旧的栽培学偏重于静止地、缺少联系地研究作物栽培的倾向,在农业“八字宪法”的原则指导下,重视全面地综合地来考察农作物的栽培理论和技术。不仅考察作物个体生长过程,还进一步研究作物发展的阶段性,寻找各个阶段的本质特点和相互连系;不仅考察作物本身的特性,而且寻找这些特性和环境的关系;在考察各种作物的栽培技术措施方面,还进一步研究了根据不同的天气、土壤和苗情决定措施的各项原则等等,这就使有关栽培理论的讲授,比过去丰富、细致,提出的技术措施也更切合实际。如旧教材谈到小麦的种植,只是非常简略地讲到栽培中要选种、施肥、整地、播种轮作、中耕除草、收获等等;现在则详细地分析了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以总结农民经验为依据,探讨了不同情况下小麦在越冬、返青、拔节、后期管理等各个关键时期的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这门课内容的充实和提高,是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教研组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方针的成果。这个教研组的教师和全校师生,曾多次到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内蒙古、北京等地农村,一面参加生产实践,一面总结农民经验。
作物栽培教研组的教师们认为,这门课比起旧教材虽然有很大改进,但还有不少缺点。今后他们还将继续努力,使这门课程的内容日臻完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