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灯节谈灯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2-18
第5版()
专栏:

灯节谈灯彩
吴山
我国民间风俗,过去以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这天的主要活动就是张灯,所以又称灯节。张灯都在晚上,故也称元宵节。
元宵张灯的习尚由来已久,六朝时萧纲《列灯赋》中描述说:“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chéng]鲜。”可见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元宵观灯已成为盛事了。相传灯节活动,从唐代睿[ruì]宗起本来只张灯一晚,到唐玄宗时增为三夜,至北宋又延长二夜,变为五夜,到南宋时又添一夜,为六夜。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规定自初八夜“上灯”,十七夜“落灯”,连张十夜灯。这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灯市。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仍按旧例张灯十夜。传说现在北京的“灯市口”大街,即为明代灯市,白天列市,入晚张灯。灯节期间,这一带最为热闹,满城逛灯的人都拥挤在这条街上。
历代统治者炫耀豪华,恣情享受,一次灯节,不知耗尽劳动人民多少心血!宋徽宗时,将万盏彩灯扎成一座灯山名为“鳌山”,供他赏玩。古人有诗描写此景:“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隐晴空,玉皇高拱云霄上,人物嬉游陆海中。”即为一例。而当时的劳动人民都挣扎在饥饿线上。宋代福州太守蔡君谟,在元宵节令民间每家点灯七盏。当时有位文人在大灯上题诗一首以表反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就是个绝好的写照。
灯彩的制作,历来以江、浙一带最为著名。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灯市行》中写道:“吴台(苏州)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走马灯)。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累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生动地反映了七百多年前苏州灯市的盛况,灯彩的精美奇巧和制灯技艺的高超。目前苏州生产的桌灯和挂灯,以红木或紫檀做骨架,用黄杨镂空透雕的各种精美花饰镶于四周,灯面画着工笔的仕女和花鸟,四角配有淡黄、粉绿、水红等流苏,工巧优美,深为国内外人民所喜爱。用途最广,经久耐用的琉璃花灯,以前杭州、扬州、苏州等地都大量生产。琉璃花灯又名明角花灯或羊角花灯。经过染色处理,制成黄、绿、红、紫等多种色彩,经久不褪。绘画的人物、山水和花鸟图案,有五彩的,也有描金的。四周配有彩色流苏和串珠等装饰,富丽堂皇,十分好看。风格古雅,匠心别具的浙江硖[xiá]石、嘉兴的“联珠伞”花灯,和江苏江阴、松江的“彩画刻纸伞”花灯、“刻纸夹纱”花灯很相近似。这种灯据传说在明代制作已很精巧。前者用针按着图案花纹刺成连续的细孔,再加彩绘画;后者以刻纸作为主要装饰,稍事勾画,有单色的,也有几色相套的。都粘贴在极薄的轻纱上。内容有神话故事,花鸟走兽,山水书法等。灯面经灯光的照耀,光亮从花纹细孔中透射出来,人物若即若离,好似雾中景色,耐人玩味。北京的宫灯一向闻名外地,工艺精巧,庄重大方。上海灯彩老艺人何克明扎制的“百鸟朝凤”、“孔雀”等花灯,秀美玲珑,巧夺天工,很有民间特色。
在元宵节前后,我国很多地区盛行玩龙灯的风俗,民间挂灯结彩,欢欣鼓舞,预庆丰年。各地扎制的龙灯,花式众多,格调各异。舞龙的姿势、步伐也各有不同。舞龙须具有强健的体魄,灵活的身段。出色的舞手,可舞出很多优美的式样。俨然巨龙上下翻腾盘旋,煞是好看。
灯彩,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衰落转向繁荣。北京、上海和苏州等地相继成立了灯彩工艺厂、社。创作了很多形式新颖的花灯,以供应佳节的需要,使人民的节日更锦上添花,愈增光辉。(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