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通过调查研究加强薄弱环节 侯马提高新灌区工程效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2-19
第2版()
专栏:

通过调查研究加强薄弱环节
侯马提高新灌区工程效益
本报讯 据山西日报消息:山西侯马市郊各公社根据“巩固、提高、配套、受益”的精神,狠抓新辟水灌地区的渠系配套、土地平整和灌溉管理工作。
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作用,中共侯马市委最近调查了新辟水灌地区工作中的问题:第一,部分大队对于浇水的专业队伍没有固定下来,影响管水和用水。第二,末级渠道和建筑物不够健全。全灌区尚缺斗、农渠七百九十一条,中、小型建筑物一千多座,使一万六千亩号称
“水地”灌不上水。有些大队的土地没有很好平整,在六万多亩田面不够平整的水地中,高旱低淹的“花脸地”约有一万八千多亩。渠道不健全,田面不平整,库水浪费很大,影响扩大灌溉面积和及时浇水。第三,群众缺乏灌溉经验,不习惯采用沟浇和畦浇的方法,而是大水漫灌,大畦漫灌,对土壤结构破坏很大,形成水肥下渗流失,有些地方水位上升,土地开始盐碱化。第四,水地扩大以后,投工需要大大增加,加上复播面积和蔬菜面积的扩大,劳力和肥料更显得不足。此外,灌溉和其它作业配合的不适当,有的追肥浇水结合不好,有的浇水以后,不注意保墒,有的不能根据水地特点,相适应地改进耕作制度。
针对上述问题,去年入冬以来,郊区各公社通过群众性总结,抓住自己的薄弱环节,制定了用水、管水和修整工程的规划。据近三个月的统计,除碱化严重的“太子滩”修了长达七千米的一条排水沟,着手排碱外,仅浍[kuài]河灌区的七个公社五十七个大队,就出动了四万五千多人次,整修渠道七十九条,新开渠道十二条,修建渠道建筑物一百多座,平整土地四千多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