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韩愈的《师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2-19
第4版()
专栏:读书随笔

韩愈的《师说》
臧克家
五年以前,一位青年同志来看我,他在北京学习刚刚结业,就要到一个大学里去为人师了。年不满三十,自觉肚子里装的东西不多,不免有点惴惴不安,我看准了这一点,就在纸上写了几句话送给他,作为临别赠言: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几句话,就是韩愈《师说》里的精辟名言。
韩愈在他的这篇名作里,一开头就揭示出教师的神圣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根据上面这些重要论点,可以确认《师说》是胆识俱备、寓意深远、富于创造精神的一篇作品。这对于当时“士大夫之族”“耻相师”的风气,起了挽救和校正的作用。
“道”是这篇文章的奥义所在。韩愈心目中的“道”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道”呢?
这,从他的《原道》以及其他的文章中可以得到明确的认识。那便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的那个“圣人”之道。换言之,也就是儒家之“道”。他以此“道”辟“佛”“老”,斥“杨”“墨”,想作这个
“道统”的承继者。
他提出教师的职责在“传道受业”,以达到“解惑”的目的。读了这样文句,我们不能不探索作者对“道”与“业”关系的看法。“道”与“业”是各自独立还是通过“受业”以“传道”呢?
我看,“道”与“业”的关系,就是思想与业务的关系。韩愈是个“文起八代之衰”的大古文家,又是“文以载道”的提倡者。“道”是“业”的灵魂;“业”是“道”的表现手段。
当教师的,当然可以向弟子耳提面命地直接以说教的方式“传道”。如果韩愈教他的弟子读他自己的某些作品,类如《原道》、《谏迎佛骨表》等,那效果就会是这样的。但最主要的还是通过“受业”进行“传道”。当教师向弟子讲授“古文、六艺、经传”的时候,他有形无形地就把自己的思想、立场、观点、学派见解沁透到里边去了,使他的弟子受到影响,潜移默化,衣钵相传,而“道其所道”。
韩愈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说法,这确是有见地有魄力的。教学相长的精神,早在为韩愈所尊崇的,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孔子的言行中就有所表现。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下善者而改之”,这几乎连反面教员也包括在内;
“起予者商也”,“回也,非助我者也”。他想从弟子那里得到启发和帮助,至于“入太庙每事问”,表现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不耻下问”的风度。然而,韩愈的话说得更为明确,更富于理论性,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归结为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鼓舞了大家相互学习,师生教学相长的风气。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因为重“道”,而主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间长少,也不论贫贱。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以补己之短。闻“道”在先或在我所“专攻”的方面,可以为人师,反之,我就以人为师。
在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的新社会里,教育制度,师生关系,超过韩愈的理想不知多少倍!虽然如此,读读他的《师说》,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吸取不少有益的东西,对于深入探讨“红与专”的关系,对于继续发扬教学相长的风气,都有着启发和参考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