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站在南会 想着全国 劳动模范、南会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志琪胸怀全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2-22
第1版()
专栏:

站在南会 想着全国
劳动模范、南会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志琪胸怀全局
本报讯 据河北日报消息:劳动模范、河北邢台县西黄村公社南会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志琪,在工作中一贯地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局部利益放在从属的地位,自觉执行,从无返顾。
小利服从大利
东川口是河北邢台县的一个小山村。1952年合作化后,生产连年发展,到1958年的春天,东川口七十三户人家已盖起了一百多间新房,家家存粮一千多斤,户户存款七八百元到一千多元。就在这时候,邢台县决定修建东川口水库,次年4月动工,年底建成。东川口正在水库湖心。修水库,治理七里河,对邢台全县人民来说是一大利。可是,对东川口的人们说来,不能不是个极大的震动。
1958年底,县移民委员会的负责人到东川口做移民工作来了。而这时大队支部书记王志琪正在北京开会没有回来。小利和大利在有些社员的思想上打起架来,他们对东川口实在是“热土难离”,都说:“等王志琪回来再说吧。”
王志琪听到修水库,全村人都要迁走,心里也愁闷了一阵。可是他很快认识到这是全县人民的一件大好事,急忙回村,当晚就召开了支委会。支委会上,支部副书记王庆和汇报了上级决定把东川口人迁到北会去的事。他说:“志琪,有些社员不愿意搬,有些干部也舍不了这个好村子。你呢?”王志琪毅然决然地说:“我搬!”王庆和也说:“搬吧,咱小利服从大利。”
王志琪到社员家里去作说服工作。他用下棋的道理说服爱下棋的韩生:“老韩,国家的建设工作是一盘棋,每走一步棋子,都需照顾全局,不能只顾自己,咱东川口捣来捣去才添上二百亩水地,若修成水库,邢台西乡南至周公村,北到尹郭,东至西董村,西到姚平,方圆十万亩旱地都要变成水地,你说哪个合算!”志琪走了一家又一家,进行动员说服工作。接着,又开群众会。王志琪开头就讲七里河的危害。他说:“谁都知道这条河叫泻肚子河,春秋两季用水,它没有,干的连水都吃不上;雨季不用水了,它淹地、冲坏庄稼,冲走猪羊。咱邢台总共才有六十五万亩地,1956年一下子淹了二十多万亩。说的再远一些,1937年下了四十天雨,淹了邢台县,还淹了任县、南和、巨鹿和平乡。咱们怎么能看着这条河去冲毁下游的庄田,冲得人们流离失所,不得团圆呢?”讲着讲着,人群里赵景星的媳妇段巧伶流下眼泪来了。她是南和人,1937年闹大水后要饭吃来到东川口,嫁给赵景星。她劝社员们说:“搬走吧,乡亲们,国家治理了这条河,下边人们少受多少罪呀!”
王志琪接着段巧伶的话又说:“修水库是为全县人民好,也是为了咱东川口的人们好。有咱们的干劲,再有水库送水,咱搬到哪村去也是好光景。”说到这里,军属刘德明,孤老户王贵生、王占中,中农张书香都跟上说:“志琪,你说到哪去,咱就到哪去。”全村人统一了思想,第二天就抬箱搬柜,一车一车往北会搬。
比东川口更兴旺
王志琪赶起车来刚要走,公社党委第一书记郭文祥赶来拦住了他,说:“志琪,公社党委决定叫你搬到南会去。”
南会是西黄村公社生产比较差的一个大队,和北会相隔一个山嘴。北会是余粮队,南会每年要由国家供应三四万斤粮食。王志琪想,党和群众既然信任自己,多困难的地方也得去。他回答说:“我去!”
轰隆一声炮响,一个高大的山头移向河心,合作化初期带头走合作化道路而逐渐富裕起来的东川口,变成了水库。
这时候,王志琪已挑起了西黄村人民公社南会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担子。他串了东家串西家。他到老农家里去,到有病的社员家里去,到烈军属家里去,到生产队干部家里去,倾听社员们的意见和要求。经过了一番调查研究,他心里有了谱,觉得要改变南会的面貌,头一步必须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人力,趁冬闲大搞副业。第二步搞好评工记分,按劳计酬,多劳多得。第三步抓肥料。志琪在干部会上把这个打算一亮,大伙挺高兴。可是,搞副业没有钱,肥地没有粪,养羊有坡没有草,怎么办呢?副大队长尚成俭冲着王志琪说:“没钱好办,跟上级张张嘴,要多少贷款也得给。”这句话,把人们的话引出来了。赵光修说:“志琪是全国劳动模范,跟上级要点贷款和化肥,那还不是一要一个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意见,人们嘁嘁喳喳,议论不休。
“向上级要东西过日子吗?不行!”王志琪向大家摆摆手说:“不,咱不能光看咱这一个村缺钱、缺化肥,应该从全县全国想一想。国家正在建设,修铁路,盖工厂,建矿山,你说哪不用钱?应该让国家的化肥用在产棉区。咱不向国家伸手要钱,也不向国家要化肥。还是打一本万利的主意,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种地没肥你说怎么更生?”
“有肥,我看咱们村里肥源很多。”
“你说哪有?”
“我看就在咱们这些人的家里,在社员们家里。”志琪立即说:社员家里那黑乎乎的墙皮土,老隔墙,还有那么多老炕,都是最好的肥料,1958年东川口大增产就靠了这一手。这么一说,把大伙说乐了。大队干部和生产队干部在会上就商量了个办法:一面动员群众,一面脱坯、拉矸子土。前头铲除旧墙皮、打老墙、拆老炕,后头刷抹墙山、垒墙、盘新炕。没花一文钱,积肥八万担(一担一百斤)。
接着,他们又借用了群众一部分钱,搞起了红炉、油坊、织席、轧花、荆编、运输等十几种副业生产;还封了二千多亩山坡,买了一百四十只羊。社员们展开了大规模的整地、修堰活动,结果耕地增加了五十多亩。这一年,粮食增产12.7%,头一次不向国家要粮食,还卖出了一千八百多斤余粮。1960年利用水库的水,修了三里多长的渠道,增加了六十三亩水地,粮食继续增产。
时间只有三年,贫困的南会变得畦田、梯田垒垒,渠道纵横,树木成荫。羊增加到一千只,牲口增加到一百二十六头,1961年的农副业收入二十二万六千三百多元,家家存粮储菜,添猪买羊。这里出现了比东川口更兴旺的景象。
丰收不忘国家
南会大队几年连续丰收,社员收入大幅度增长,王志琪认为应该多交售些粮食给国家。可是,要使全体社员认清这个道理,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南会和北会这两个紧挨着的村庄,前几年交售的粮食差不多。但是,1961年秋季,北会歉收,交粮任务只有六千多斤;南会收成好,要交售粮四万二千四百多斤。社员们议论纷纷。一天,在全体社员会上,志琪引导大家讨论“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时说:“咱今年增了产,该不该对国家多负点责任?”
社员们在地头、场边,也在走亲访友时议论了起来。许多社员都同意王志琪的意见。老社员赵凤林说:“支援国家就是支援自己。”他说:“过去南会靠河没水,暴淹暴旱,十年九灾。建成了东川口水库,修了七一渠,有了称心水,这才连年丰收。你们算算,是向国家交售的粮食多呢?还是水库给带来的粮食多?再想想,要不是各村支援,又怎么能修这么大的水库?”
“支援国家就是支援自己”,这句话使人们的思想豁亮了起来。多少事例都说明了这一点。“双赵镰”是南会多年传下来的手艺,这二年扔下了。志琪为了支援全县大办农业,通过公社和县手工业局订了加工六万张镰的合同,恢复打镰生产。交售了一万张镰,得了一笔加工费,用这笔款买了羊,买了牲口,增加了肥料和动力,既支援了别人,也对本队有利。社员赵万顺回想起这些,说:“实心实意对国家,国家就会给更多好处。”
经过群众这样一议论,人们的心里服贴了。大伙以有王志琪这样站得高、看得远的领导人而自豪,1961年大队共交售粮食七万二千多斤,超额完成了征购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