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深入下去 多方诱导——从一个公社党委书记的日记看领导作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2-22
第2版()
专栏:

深入下去 多方诱导
——从一个公社党委书记的日记看领导作风
编者按:吕金亭同志的日记给人深刻的启发:做工作不能只有一般号召,还应该深入群众,发现问题,然后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解决问题,不能单靠行政命令,应该多方诱导,启发干部和群众的自觉。
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进行工作,这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优良的传统作风,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希望农村工作的同志们,也像吕金亭同志那样,经常注意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教训,并且采取适当的写作方式,通过报纸互相交流。
工作不细,群众不发“验收证”
(一月三日)
上午,前村支部书记张汝山来到社里说:他们村的棉花种植亩数,经过群众讨论和逐块落实,还是达不到公社建议的植棉计划数字。他的话音刚落,郑义门大队郑长平来了,他是来要求少种点粮食,多种点棉花的。
“太巧了——给你们介绍一下吧!”我站起来说。
长平和汝山都楞了,都说:“还用介绍什么——都是老熟人!”
“不!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你们一个愿多种棉花,一个愿多种粮食,那么你们自己协商,调整一下吧!”
一会儿,他俩协商好了。公社为他们修改了计划。临走时,长平高兴地说:“这一调整,既能保证国家的种植计划,又能完成征购任务,还可以做到因地制宜,真是一举三得。”汝山也逗趣地说:“这真是领导随人愿啊!”
公社在平衡种植计划时,已经考虑到各队的特点。但是,对前村去年涝地多,增种了些小麦;郑义门沙性土地多,还有种棉潜力的情况了解得不够。看来,我们的工作还是做得不细。工作不细,群众是不会发“验收证”的。
“让群众教育干部吧”
(一月六日)
白菜魏队,1960年缺粮十万斤;去年变了,卖给国家一万斤余粮。昨天,听说这队的某些干部,对完成今年的生产任务信心不足,盼望减少点,再照顾一年。
放慢脚步、减少任务是照顾吗?绝对不是。
我在去白菜魏队的路上,碰到社员张荣海大爷。他是个老模范,又是我的“参谋”。见了面,他高兴地谈起昨天分红的情形来。我听完后,也替他们高兴,不由得称赞了一句:
“去年你们干得不坏呀!”
“还不是多亏党的领导啊!”
“对,改变落后面貌离开党的领导是不行的;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自己长志气!”
“人们的志气不小啊!去年我们卖了余粮,今年我们要赶上先进队!”
“能行吗?”
“怎么不行?你看,麦子长得像马鬃,地气又湿,年前我们又添了九头牲口,大伙再加一把劲,我看没问题!”
在会计室里,见到白菜魏生产队支部书记魏月冬。
“那天回社,路好走吗?”他问我。
“路是难走,可是我们硬走,也就走回去了。”
“桂珍呢?”(桂珍是我们社体力最弱的一个女同志)
“中途劝她住下,她总不肯,结果也没有掉队。看来,干什么事,得有一股子干劲。拿你们队来说,前年那样落后,干部、社员长了志气,大干一年,就变了个样。要是现在松口气,今年一定干不好。”
善谈的月冬,这时突然沉默起来,看来我的这番话打着他的病根了。
经过片刻的沉默以后,我的耳边又响起了张荣海大爷的话。于是我决定:还是让群众来教育干部吧!
经过和支部商量,晚上召开了全队社员大会,大家以“今年的生产计划能不能实现”为题,进行了讨论。会上,很多社员发表了充满胜利信心的谈话。这次会,是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干部、社员都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公私利益必须同时兼顾
(一月十二日)
前几天,全社的肥料基本运到地里之后,公社又提出了“十清”(畜栏、羊栏、厕所、粪坑、碾磨道、鸡窝、猪圈、场边土、灰粪窝、野栏)的措施。据反映,社员们交肥突然不积极了。是报酬定得不合理吗?肯定不是。因为在年前全社早已推行了按质定级、按级记工的办法,社员交肥非常积极。为什么现在一提出清理肥料,社员交肥就不积极了呢?这个闷葫芦今天在前徐队打开了。
中午,前徐队队长鲁国庆和一个社员吵起来。经过询问,才知道是因为清肥发生了口角。队长批评社员不爱集体,不愿把肥料彻底清理出来交售给队里。社员则说:交到队上的肥料已经不少了,连点肥底子也不留,自留地、闲散地上什么?我没给他们评理,我想两个人都有理。队长强调集体是对的,但社员的自留地、闲散地用点肥也不算分外。看来,迫切需要想个办法,妥善地解决这个公私用肥的矛盾。
过午,同支部书记徐俊英和几个队长研究出了一个“肥料大包干”的办法,根据各户的不同情况,经群众讨论,把投肥任务核定到户。包干以内的,按规定付酬;包干以外的,乐意自己用就自己用,乐意交到队上,给20%的奖励。这个办法经过社员讨论,大家一致赞成。队干部说:这样一来,我们有了底,能够根据社员的交肥任务,安排集体积肥和施肥计划了。社员们说:原来怕自己捞不到肥用,现在定了任务,只要先尽队上的筐子满,余下的可以自己用。还是有数的买卖好做啊!
执行政策一点不能含糊
(一月十三日)
在大庄后村三队,饲养员张保贞领我看了他的畜棚。只见到处打扫得一干二净,栏内不见一堆粪,槽内不见一节草,刚生下的一头小牛犊正在乖乖地吃奶,十分喜人。我不禁问饲养员保贞:
“繁殖了小牲口奖励你来吗?”
“没有。”
这时,我想起了社的规定:每繁殖一头小牲口,分三次奖励饲养员一百元——配种后奖二十元;生后过十二晌,奖三十元;满一年奖五十元。为什么不按规定办事呢?我当即去问支部书记张连治。连治说:“我们打算明年一块奖,反正早晚是那一百元钱呗!”
“那不行,执行政策一点不能含糊,得一步一个脚印。”当时,我们商量好,要召开五个队的饲养员会,坚决兑现繁殖保畜政策,树立榜样,教育大家,管好牲畜。
(原载《河北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