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方便让给别人 困难自己承担 织绸工人、共产党员韩淑英帮助伙伴改善生产条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2-24
第1版()
专栏:

方便让给别人 困难自己承担
织绸工人、共产党员韩淑英帮助伙伴改善生产条件
她先后五次把自己好使的机台让给伙伴,主动去用不好使的机台,织难织的绸,仍月月完成任务。她所领导的生产小组,去年织甲等绸超过计划5.2%,并为国家多织了九千尺绸,被评为全厂先进小组。
新华社沈阳电 安东丝绸一厂织绸工人、共产党员韩淑英,先后五次把自己好使的机台让给伙伴,主动去用不好使的机台,去织难织的绸,自己月月完成任务,也给伙伴的生产提供了方便条件。她所领导的生产小组,去年被评为全厂先进小组,全年织的甲等绸超过计划5.2%,并为国家多织了九千尺绸。
1960年上半年,这个厂织绸车间三组的工人织鸭江绉,甲等品仅达到30%左右(计划80%)。当时韩淑英在这个车间的八组织绝缘绸,这种绸比鸭江绉好织,月月都能得到超额奖。当她看到三组织不出好绉,每个班都要使国家少出50%左右的甲等品时,一种共产党员对国家的责任感,促使她主动向班主任提出要求:把自己的机台让给别人,让别人去织绝缘绸,自己去三组织鸭江绉。她到三组后当了生产组长。经过研究,发现影响鸭江绉质量的关键是纬线缙大,绸面起疙瘩,韩淑英就想法用温水提前两个小时润线,并用湿手巾捂上。结果润的透,大缙松开了,织出的绸“套鼻”(线缙大套折)、绸面起疙瘩等疵点都没有了。全组推广了她的经验后鸭江绉的甲等品由过去的30%提高到80%。
1961年7月,安东丝绸一厂增加了一种叫“六二四”绸的新品种。这种绸质量要求高,投产时间要求又紧。车间把这个任务交给韩淑英小组。韩淑英第一个上机,很快掌握了这种绸的操作方法。当时有一个新工人景作时刚调来,而车间里好使的机台都有人用了,只剩两台新改的机器。韩淑英想:景作时没织过这种绸,再看个不好使的机台,受了累,出了次品,对国家是浪费,全组完成计划也要受影响。于是,她就把自己看的两台好使的机器让给景作时用,自己去用新改装的机台。开始,她对这机器也掌握不好,再加上“筘”有毛病,织出的绸常断边。但是,正当这时候,车间又把徒工张桂荣送来叫她们组培养。韩淑英怕影响伙伴的生产,便悄悄地把张桂荣安排在自己的邻机上,一手教她。有时韩淑英正为解决断边问题忙得满头大汗,忽然听到张桂荣叫她,她便把自己的工作搁下,热情地去帮助张桂荣解决生产上的困难。张桂荣不好意思地说:“韩老师,我老麻烦你,不影响你完成生产计划吗?”韩淑英却笑着说:“我只长着两只手,就是超额完成计划,也不会超过多少。如果大家互相帮助,都能完成计划,那不就多了?”以后,她又挨个检查自己机台的部件,请修理工修好了“筘”边,使甲等绸由70%提高到了94%。徒工张桂荣经过她一个多月的培养,也能独立操作了。
韩淑英刚把一台改装的机器调整得好使了,和她开展对手赛的王彬的机器又由于常夹梭,甲等绸下降到60%。韩淑英去帮助她,但同自己看机台有矛盾,就对王彬说:“我一边看机台一边帮助你不方便,咱俩换机台吧。”王彬不肯换,韩淑英便解释说:“我比你多织了几年绸,这里的机器哪一台有毛病,我都知道一些,克服困难会比你容易。”她接过王彬机器的第二天,提前一个钟头到车间,观察上一班生产情况。她把观察到的情况告诉了修理工,换了“止放卡”(控制送经线的部件),在操作中,又随时检查调整,避免了夹梭,使甲等绸又由60%提高到93%。王彬使用她的机器,甲等绸也达到90%以上。
韩淑英就这样先后五次换出了好用的机台,揽过了不好用的机台,并把它们逐个调整得好使,使自己和同伴们的生产任务都完成得很好。伙伴们表扬她。而她却笑笑说:“能给国家多出些甲等绸就好,干些困难多一点的活,对自己也是个锻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