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黄金山”——我们的骄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2-24
第4版()
专栏:朝鲜通讯

“黄金山”——我们的骄傲
本报记者 史立成
山青水秀昌城好,
路过的朋友歇歇脚。
请看峰峰山果红,
绿草地上牛羊跑。
五谷丰收歌声响,
工厂里面机器闹。
嗳嗨哟,“黄金山”是我们的骄傲!
这是昌城郡业余文艺小组自编自演的《黄金山之歌》中的几句。我们在访问昌城的两三天里,天天听到人们唱这支赞美家乡的歌。
昌城郡在解放前被人称为“天下不能过日子的地方”。山岭占了全郡面积的95%,而5%的耕地也几乎全是石头地或很陡的斜坡地。加上日本侵略者和地主的盘剥勒索,不少人不得不流浪在外。1945年“八·一五”解放后,昌城逐渐改变了经济面貌。可是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使朝鲜遭受严重破坏。几年前昌城还没有工厂,粮食要靠从朔州每天送来。
1959年夏天,金日成首相来到昌城的农业社进行访问,提出了“靠山吃山利用山”的方针。于是昌城人民在新方针鼓舞下多方开垦耕地,大量播种玉米、白薯,增加粮食产量,又利用山草、树叶养殖牛、羊、兔子等家畜,采集山果、葛藤、木材等,发展地方工业。现在,昌城成了朝鲜建设山区的光辉榜样。
发展畜牧业
山上青草用不尽,河里溪水长年流。昌城人民大力发展畜牧业,到1961年10月,全郡共有十万六千五百多只家畜。与1958年相比,牛增加70%,绵羊增加十四倍,兔子增加二百六十五倍,猪增加一点九倍。过去没有奶牛,他们将朝鲜牛改良成奶牛,现在平均每个社有五十头奶牛。全郡十六个农业社,社社有畜牧场。
郡的领导同志对我们说,开始发展畜牧业时,最大的问题是开辟饲料来源和建设畜舍。1959年秋天,劳动党昌城郡委员会抽调四十七名干部跑遍各个山岭,调查野生饲料的分布情况,随后组织党员和青年上山割来两万多吨青草。但是入冬不久,饲料不够用,青年突击队又到山上去破雪挖葛藤蔓子等草根来补救。开春后,全郡发动群众开垦了大片的青饲料产地。不少农业社设立“葛藤山”,“南瓜山”,收获了成堆的南瓜和葛藤。同时,全郡统一安排,重点突击,建设畜舍。1959年冬初,郡党委员长金锡凤带领郡级干部,同群众一起点起篝[gōu]火连夜劳动。他们在山上开窑烧石灰,搬运石头、木料。一个冬天,就建设了牛舍七千三百多平方米、猪圈五千多平方米、兔房五千四百多平方米,还有羊圈和鸡舍。
我们访问了锦野里和昌城邑畜场。两个畜场都像小庄园。房舍相连,整洁明亮。锦野里六十一岁的老牧人李昌年亲热地告诉我们:
“金日成首相指导过这个畜牧场,还坐在石头上给我谈了好多话。”这位劳动党的老党员还告诉我们:他把金日成首相的话讲给其他老人听,全社二十五位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自愿跑到畜场来要求工作。他说:“过去昌城家畜很少,穷苦人更没有份儿。现在只是锦野里这个畜牧场,不仅有大群的牛、羊、猪、兔、鸡,每年还能供给其他社五十头小牛,上百只小猪和很多小兔。”
发展地方工业
昌城郡山山岭岭长着茂密的树木、山果、山藤,还有野麻和药草。按着党的指示,全郡人民集中力量,利用山上资源,本着什么原料多就办什么工厂的精神,半年多时间就建起了织布厂、食品加工厂、麻袋厂、农具修配厂、造纸厂、玉米加工厂等六个地方工厂。目前,这些工厂都已经由开始时用简陋的手工机器发展成了动力机械占很大比重的动力工厂,由开始十几个人办厂壮大成了拥有一百个工人左右的工厂。我们沿着昌城河到这些工厂去访问时,老远就看到成片的厂房;进入厂门,轰隆隆的机器声,使人感到不像是在人们说的深山僻谷的昌城,而像是在一座工业发达的城市里。
六个地方工厂的产品繁多。仅食品工厂生产的酒、糕点、糖果、豆腐、酱、黄油等共五十多种,其中二十多种畅销平壤、开城、新义州等地。这个厂的厂长是位家庭妇女。她领我们参观了各个车间,拿出几瓶酒、果汁和一包糖果让我们尝了尝,味道鲜美,制做精细。接着,她向我们详细叙述了全郡山果树的数量、分布情况和收购办法。每当夏末秋初,各个农业社的“采山果突击队”,学生组成的“爬山采果队”,纷纷上山摘果。工厂派到各农业社的收购员,带着汽车,随摘随收随运;不易保存的红莓、山葡萄等,在收购站上设置机器,当场处理。
六个工厂的劳动力60%到80%都是家庭妇女。工厂为她们的孩子设有幼儿园、托儿所。为照顾结了婚的女工的家务事,她们比别人晚上班、早下班各一小时。家庭妇女们都为自己参加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而自豪,劳动热情很高。我们在纺织工厂访问时,纺纱、织布车间的二十四台机器哗啦啦响,缝纫车间正在为人们做衣服,给儿童做兔皮大衣,印染车间在晾晒各色布匹。厂长金得福说,过去工人们没有见过这些动力机器。经过刻苦学习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如今全厂工人达到了平均四级技术工的水平。产品有平布、斜纹布、丝布、作业服布、大衣布共六十余种,每天生产六百到七百米。所使用的原料70%是葛蔓皮、棉秆皮、棘皮等野生纤维。
提高农作物产量
昌城郡耕地少,分布也零散,土质也不一。郡人民委员会领导社员开垦新耕地、加紧积肥的同时,派农业技术人员会同有经验的老农民,对全郡土质做了详细调查。结果是绝大多数耕地适于种玉米、白薯。因此,两三年来,他们大量种玉米、白薯,玉米地里又间种了黄豆。去年玉米平均每町步产四吨左右。不仅足够全郡食用,而且卖给了国家一千吨粮食。
有的土地盛产辣椒、苎麻。各农业社专门把这些土地列为“辣椒地”、“苎麻地”,派能手专事耕作。峰泉、玉浦、榆坪、洛城等农业社采用“辣椒温床法”,春寒期间在温室里育苗,提高了辣椒产量。玉浦农业社的辣椒一棵结一百多个,大的长十七厘米、重六两,去年平均每町步产一千八百公斤。所以有的社员说:“真出奇,辣椒长成小树了。”
昌城郡人民委员会委员长崔七河对我们说:“昌城人民遵照金日成首相的教导,发展生产,建设山区,已经再不愁吃、穿、住了。全郡利用山上资源,1960年总收入一百八十八万元(朝币),比1955年增长七倍多;1961年比前一年约增长一倍左右。全郡干部、社员现在的决心是,在国家七年计划时期,把“黄金山”建设得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