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怎样编写通俗读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11-03
第6版()
专栏:工作经验

  怎样编写通俗读物
杨烈
近年来我从事于通俗读物的编写工作(多是时事政治性的,间或也有科学理论的小册子),在工作过程中,有下面几点体会,可供同业者的参考,并求教正。
第一,是写什么:根据经验,内容的规定,大体上是从两方面来的:一是根据当前国际国内或当地政治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问题,感到迫切需要向群众广泛宣传,以配合各种具体组织工作的进行而编写的。例如一九四七年解放战争正紧张的时期,以反美反蒋为内容而写的各种小册子。另一个来源是根据当前群众斗争中所存在的思想问题,例如当群众中对土地改革运动发生许多思想障碍时,即依据这类材料写了小册子(有时也依据书店的销售情况而拟定编写内容)。
当然,这两方面的来源是常常并存的,但实际上往往分为主副,推动我们编写的总只有一方面为主要的动力。因此,在下手编写时要自觉的使其互相渗透,即凡是从上边来的内容要搜集材料联系实际情况;从下边来的内容,就要注意提高到原则原理的高度,以求解决根本问题。
第二,是怎样写:据我的经验,应当正面的直截了当的提出问题,一上来不用许多的引证,少说或不说反面的东西。这一点很重要,譬如你批判农民的怜悯观点,要先说封建制度的罪恶,土地改革的革命性正义性,然后再指出现存的错误观点、想法等等,加以批判。要是一上来就列举一大堆农民现存的错误观点,然后加以批判。就会发生很大的反效果。
结构上,要尽可能多分章、节,或写成课本的形式,加上章、节、课的题目,每章、节、课的未尾最好拟出讨论题目。
通俗和简明是不可分离的,简明的要求是把基本问题讲清楚,使其突出化、明确化,枝节问题可以省略,或一提即过。如果把问题扯得太远,牵涉面太多,就很难做到通俗,结果会弄得主副不分,甚至主副颠倒,陷于混乱之中,使读者不得要领。
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为了好懂,句子应尽量压短,本来用一个长句就可以说完的话,常常用一个句子为主,用两三个句子去说,把深奥的术语、古语等等。都加以通俗化,但尽量多用普通话,少用或不用土语,例如把“企图”写成“打算”,把“形式上”写成“外表上”,把“例如”写成“好比说”,把“演变”写成“变成了”等等(当然,词的变动,常引起句子的改组)。但随着实际生活的改变,读者的语汇也是逐渐丰富和经常变化的,因此,也要注意到提高。例如“具体”这个词,本来是术语,但现在老解放区的农民不管他识字不识字是都懂得的,还有发展、开展、运动、主观主义、官僚主义、本位、积极、消极等许多新名词,农民也都听得烂熟了,所以就不要再去找它们的代替物。
第三,编写的过程:工作过程,必然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消化过程。从杂乱到系统,从模糊到明确,是一个斗争过程;这其间有时很痛苦,思索不通、找不出头绪来是常有的现象。有一次我写一个关于揭露“蒋美商约”的小册子,是把所有报纸上有关的材料都剪下来,贴在一个本子上,研究了好几天,脑子里才系统化起来。然后加以取舍剪裁,才拟定了提纲。又我根据一本社会科学名著的一部分,改写成一本通俗小册子,压缩得只有原文的二十分之一,是经过了熟读多次之后,在原书上拟定提纲的重要纲目,然后再写成提纲。经验证明,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写起来才能最为完整系统,各部组成的分量才能恰如其分,而行文也流利轻快。否则就会发生支离割裂,是文字生硬的毛病。
写完之后,应当找适当的读者,请他们读后提意见,实际试验一下。要是他们一时提不出什么意见来,可以问他们一些问题,看他们了解得怎么样。
写完以后,最好不要马上付印,过几天再去看一下,一定还会发现一些问题的,能做这样多次修改,才能更臻完善。
※    ※   ※   ※  
有人说,写通俗读物是“说二话”,是“技术工作”,过去我也认为有些道理。但现在我才知道这是错误的。写通俗读物工作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一种艺术,并不限制个人的独创性。通俗读物的编写工作是新文化普及运动的一个重要实践,我希望能有很多的人来参加这个工作才好。
一九四九年十月于保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