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雄鹰展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09
第4版()
专栏:阿尔巴尼亚通讯

雄鹰展翅
深谷工地
巍峨的群山刚刚睡醒,在黎明的曙光中露出雄伟洁白的身形。万山丛中的什科佩蒂水电站工地早已沸腾起来了。爆破声在山谷中引起回响,惊动了在巉[chán]岩上的雄鹰,直上天空。柏油公路在悬岩上蜿蜒,俯仰之际,引起惊心动魄的感觉。
我们虽然第一次来到深山工地,但对于阿尔巴尼亚人在高山上修路建厂的本领是早有所闻了。在这条短小而汹涌的马蒂河上,第一个水电站早已在五年前建成。第二个什科佩蒂水电站可望今年内落成。阿尔巴尼亚同志引为骄傲的是,它是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大显身手的一个产品。
七百名建设者在狭小的深谷和陡峭的山岩上摆开阵势。走过像栈道一样的一段路才看见了一座长八十米高四十米的堤坝。一阵阵响声从空中传来,一团团电焊的火花辉映山岗,工作队正在加紧施工。我们看到工作队长贝西里和他领导的二十多名青年小伙子正在加油工作。他们每天以125%的成绩完成任务,他们决心要在今年“五一”节前争得社会主义劳动队的光荣称号。
施工的脚手架搭在半山腰,但青年建设者们上下自如,如履平地,精巧地扶着风镐,进攻岩石。堤坝一天天向上升,建设者们也一天天向着高峰迈进。
马蒂河水已流进了临时隧道,一座长三百米的永久输水隧道已接近完工。电站主楼建筑工程也将竣工。唯一剩下的主要工作是安装发电机。这里的安装工人早已在磨拳擦掌,等待机器一运来就投入战斗。
什科佩蒂水电站建得快,建得省,建得好,阿尔巴尼亚的水电建设者经过一次胜利的考验。
镐和枪在一起
“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口号在马蒂河的工地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向自然进攻的镐和打击敌人的枪一起在建设者的身旁,这不是无缘无故的。
这一个山岳地带,过去是封建势力盘踞的地方;而马蒂河上的那一小块平坦处,阿尔巴尼亚的敌人也曾不止一次地空投过特务分子,进行骚扰。电站的党委书记告诉我们说,几年前,电站建设者们有一半都不得不配备着枪。一听到警号,工人们就放下镐,拿起枪,去追捕特务。
在电站的工地上,可以听到许多和特务斗争的有声有色的故事。有一天晚上,帝国主义从空中投下来一批共五个特务,分成两批逃窜。这时工地上响起了警号,职工们全都持枪到处进行搜索。人多力量大,这批特务终于躲不住,一个一个束手就擒了。在这批特务中,有一个是由美帝国主义在西德专门训练的大特务,而且也不是第一次到阿尔巴尼亚来。
第一个电站修成后,这块被特务们选来作空降的小平地,就永远地沉没在水库中了。
劳动功绩
人在战斗着,也在建设着。为了早日建成电站,建设者进行着忘我的劳动。
那一年春天,雨水特别多,山上的水奔下来,瀑布像白练一样挂在山岩上,马蒂河咆哮得更厉害。工人们在赶修围堰,以便截断河身,让正式堤坝动工。从3月到5月,大水把围堰冲走了四次。围堰刚合龙,一个晚上就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一次,二次,到第五次,围堰才加上了混凝土,把河水挡住了。
开隧道的任务也很艰苦,工人们完全站在齐腰的深水中劳动,来不及装电灯,就在隧道中燃起松明子。在修电站基坑时,因为抽水机不够,就抽一块,作一块,把抽水机到处搬来搬去,轮流使用。工人们常常在深达一米的水中战斗。
没有抽水机,没有起重机,但建设者的志气高,决心大,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1959年春天开始修隧道,9月间河水就流进了隧道。前年10月开始浇混凝土,去年底混凝土工程就基本完成了。
1961年5月一个夜晚,马蒂河发了大水,材料物资和设备全在堤坝上,警报一来,全体建设者冒着雨,涉着水去抢救物资。抢运了一整夜,物资没有损失分毫。第二天天晴了,洪水退了,工作照样紧张地进行着。
站长和总工程师
临别时,站长和总工程师把我们送上汽车,按阿尔巴尼亚人习惯的方式和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
刚一见,几乎令人不相信他们就是一个大工地的领导人,他们都很年青很朴素,像是个普通的工人。的确,站长还在夜晚补修七年级中学的课程,而总工程师也是刚离开地拉那大学不几年的学生。站长西尼是从小在地主家里揽工的农民,参加了军队,后来响应党的号召来到列宁水电站,以搞武装斗争的精神顽强地从事建设。他又是马蒂河上的拓荒者,在悬岩上吊着身子修公路,当了工作队长。在修水电站过程中,他学习了技术,被派来担当站长。总工程师穆乔离开大学后,在第一个电站参加工作,兴建什科佩蒂电站时,领导上要他担任总工程师,并且告诉他没有更多的工程专家派来。那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简直吓了一大跳,但是他把责任担负下来了。
一个是在实际锻炼中获得了知识,一个是有了知识,又和实践相结合,像这样两种类型的人在阿尔巴尼亚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军中是很不少的。
我们曾经听说,以前,人们赞美阿尔巴尼亚人的建筑城堡的技巧,说他们在苍鹰筑巢的地方修建城堡。现在英勇的阿尔巴尼亚建设者,不也正是在雄鹰筑巢的群山中进行着巨大的工程建设么?这个给人民带来光明和幸福的“鹰之巢”中所培育起来的“鹰之子”们不正在无所畏惧地展翅高飞么?(附图片)
上图为在什科佩蒂水电站工地上的青年工人
本报记者 李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