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中国水利学会召开学术讨论会 探讨华北平原防治盐碱地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13
第1版()
专栏:

中国水利学会召开学术讨论会
探讨华北平原防治盐碱地问题
新华社济南12日电 中国水利学会在济南召开了华北平原地区预防和改良盐碱地学术讨论会。在会上着重讨论了四个问题:(1)华北平原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及其与灌溉的关系;(2)预防和改良次生盐碱地的根本措施和当前措施;(3)地下水临界深度的含义及确定方法,预防和改良盐碱地对排水的要求和标准;(4)受盐碱化威胁的地区和已经盐碱化地区的灌溉问题。
讨论会是从2月20日到3月2日举行的。会上共收到论文和调查报告二十六篇,其中在大会上作报告的有十三篇。这些论文和报告,从水利、农业、农垦、土壤、水文地质、地理、林业等各个方面探讨了预防和改良盐碱地的各项措施。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同盐碱地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解放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利用灌溉、排水、冲洗、种稻、农业耕作等措施,促使土壤脱盐,改良利用了数百万亩盐碱地,在滨海盐荒地上建立了很多大型国营农场。各地有关的科学技术人员,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群众经验,开展试验研究活动,收到了不少成果,这些都为预防和改良盐碱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华北平原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及其与灌溉的关系
在讨论第一个问题——华北平原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及其与灌溉的关系时,与会者都认为,华北平原土壤发生盐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黄泛平原和滨海地区,地势平缓,土壤含盐,地下水径流滞缓,水位较高,蒸发强烈,旱涝交替,河道淤浅等,这些都是容易发生盐碱化的自然因素,因而在历史上就有不少各种类型的盐碱地。同时,近年来,在大兴水利工程时,由于有些工程还来不及配套,因此也产生了一些次生盐碱地。关于灌溉是不是会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只要有健全的灌排渠系,合理用水,结合正确的农业措施,不仅不会招致次生盐碱化,并且可以迅速有效地改良利用老盐碱地。
预防和改良次生盐碱地的根本措施和当前措施
什么是预防和改良次生盐碱地的根本措施和当前措施?在讨论到这个问题时,大家都认为,根本措施在于有灌有排,控制地下水位;同时,加强农业措施,减少地面蒸发。不同地区应当根据地形、土壤、水文地质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水利措施。总的来说,应该是灌排兼施,渠灌井灌结合,自流扬水并举,自排抽排并举,根据具体条件,因地制宜,不能偏废。关于当前措施,大家认为主要有四项:(1)积极进行灌区工程配套;(2)更好地发挥原有河沟的排水能力,改建不合理的工程设施;(3)加强灌溉管理,健全管理组织,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4)提高耕作技术,因地种植,平地筑埝,增施有机肥料,适时耕作,加强田间管理。
预防和改良盐碱地对排水的要求和标准
讨论中,根据华北平原的实际情况,对地下水临界深度的含义,有两种不同意见:多数人认为临界深度是指耕地开始返盐时地下水埋藏深度;另外有部分人认为,是指在返盐季节土壤轻度返盐,但还不致危害作物正常生长,而在多年内土壤含盐程度又基本保持稳定的状况下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对临界深度的确定方法,大家一致认为,应当通过田间多年多点定位观测,结合大面积普查,根据水盐动态规律来分析确定。至于开挖排水沟的标准问题,绝大多数人认为,骨干排水沟要求在强烈返盐季节能够把地下水位控制到临界深度;个别人认为,不需要挖到临界深度。在受到盐碱化威胁而以预防为主的地区,大多数人认为,一般至少应当具有控制地下水位到临界深度的排水支渠(在沙壤土地区渠道间距约三千到四千米)和必要的田间排涝系统。在已经盐碱化而以改良为主需要冲洗的旱地作物地区或水旱作物轮种地区,有的人主张需要有控制地下水位到临界深度的排水斗渠(在沙壤土地区渠道间距约一千五百到二千米)和必要的田间排水系统;也有的人主张需要有控制地下水位到临界深度的排水农渠(在沙壤土地区渠道间距约四百米到六百米)。
受盐碱化威胁和已经盐碱化的地区要不要灌溉
对于受盐碱化威胁和已经盐碱化的地区在目前一般排水不畅、工程配套不全的情况下是否要灌溉,讨论中有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在目前灌区排水系统不完整的情况下,如果灌溉,只能大水漫灌,这样会抬高地下水位,加重和扩大盐碱化,因此应当停灌,就是发生大旱,灌不灌也要考虑。另外一种意见认为,灌溉排水系统是要逐步完善的,不一定等到工程完全配套以后才灌溉,如果发生旱情,也还需要灌溉,这样可以促进配套工程加快速度,如果停灌,不仅不能配套,相反地会造成“破套”,渠道被平毁,建筑物被破坏,增加了工程配套的工作量。因此应当边配套边灌溉。多数人认为,各灌区情况不同,一个灌区内情况也不一样,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关于如何灌溉的问题,有些人在会上介绍了本地区的经验,他们都认为,盐碱地灌溉的关键时期是播种前和春季土壤强烈返盐的季节,这时灌溉,能起防旱压盐作用。还有的人认为灌前平整土地,灌后耕翻多锄,便能充分发挥保墒和防止表土返盐的作用。
这次讨论会由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张含英主持。出席的有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北京六省一市和中央各有关部门及各地有关高等院校的代表。山东省平原地区专区、县和省级有关部门、高等院校也派人列席了讨论会。华北各省一部分改造盐碱地的劳动模范也应邀参加了讨论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