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在自力更生的道路上前进——访黄海钢铁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14
第3版()
专栏:朝鲜通讯

在自力更生的道路上前进
——访黄海钢铁厂
本报记者 史立成
黄海钢铁厂是朝鲜最大的钢铁基地之一,它位于平壤市西南约六十公里的松林里。近一年来,记者去黄海钢铁厂访问共有四次。然而次次不同,次次新异。去年第一次去访问时,工厂钢铁产量每天千吨左右,并正在计划修建具有年产二十五万吨铁的第二号高炉;第二次,二号高炉已建起了高大的身躯;第三次,二号高炉喷出了铁水,全厂每天产量一千五百吨以上;到第四次去访问时,工厂正在修建比二号高炉大一倍的第三号高炉、轧钢锭车间和熔铁处理炉。
这个工厂在今年全国攻占一百二十万吨钢高地的斗争中,承担了将近一半的任务:生产钢五十万吨,铁五十五万吨,并且计划争取以104%的成绩超额完成今年的生产计划。
黄海钢铁厂怎样超额完成计划和争取竞赛优胜呢?工厂职业同盟副委员长林仁洙对记者说:“照金日成首相的话去做,自力更生!”我们亲眼看到,工人们把金日成首相在朝鲜劳动党四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的号召,写成了标语,高挂在炉前。标语上写着:“让一切工作都用自力更生精神武装起来!”
“以自力更生精神每天超额完成计划!”
朝鲜钢铁工人们深深懂得自力更生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这个工厂在战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一段自力更生的过程。战争期间,万恶的美国侵略者在黄海钢铁厂及其周围投下了一万八千多颗炸弹和烧夷弹,平均每平方米投了一吨炸弹。停战时,厂区内只是无数炸弹坑,一片瓦砾。当时金日成首相来到这里,他站在一座破砖碎瓦堆成的小山上,向工人们说:敌人妄想从地图上抹掉这个工厂,我们要把她建设得更好。钢铁工人们建设美好社会的心愿为金日成首相的话燃烧得更加炽热。他们在一片废墟上,清除瓦砾,填平弹坑,搭起脚手架,日夜施工。附近的农民和人民军战士自愿赶来搬运材料,垒墙修管道。经过四个月的艰苦奋斗,薄板车间恢复了生产。接着硅砖厂也开工了。不久,平炉开始出钢,大型轧钢车间和耐火砖车间也开始生产。在朝鲜人民经济恢复发展三年计划(1954—1956年)期间,黄海钢铁厂以超额26%的成绩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
1957年冬,他们决心用自己的力量,本国的材料和制品修复年产二十五万吨铁的第一号高炉。修建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但工人们从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缺乏器材他们就自己创造,在做炉壳时,有人认为没有现化代的弯曲机,就不能把三十米长的厚铁板弯曲成成品,可是六十多岁的老工人元道仲气鼓鼓地说:“那么我们就不干了么!这不行,自己动手,非做出来不可。”他同其他工人集体研究、试验、制造,终于制成了一台大型铁板弯曲机。高炉的心脏——四千马力涡轮送风机被敌人飞机炸坏了,当时有人主张到外国去购买;工人们却说:“那样做,事情当然好办。可是修理起来就能用的东西怎能扔掉呢!”于是老工人朱基芳、金能桂在工厂领导支持下,带头组成突击队,缺少零件就自己模造,断了的地方焊接起来,不久,涡轮机便正常转动了。先后仅仅十个月,第一号高炉便流出了铁水;这个高炉比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还扩大了两倍多。紧接着,工人们用自己的力量和本国的设备,又修复了一号炼焦炉;铁焦研究室主任朱钟鸣试验含铁焦煤也获得了成功。
到1959年春天,全厂已是具有六十多个车间、年产钢铁二十万吨以上的现代钢铁基地。同时,全厂六百多个作业班,纷纷参加了千里马作业班运动。作业班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掀起社会主义竞赛和技术革新的热潮,不断增产钢铁。只在1960年第一季度,工人们便提出六百六十一项合理化建议,使劳动生产率提高8.3%。炼钢车间由五名技师组成的“技术现场辅导团”,把八十吨的平炉改装成“百吨炉”,结果,同样的设备和时间,却比1959年第一季度多产钢一万多吨。
黄海钢铁厂以自力更生精神,在兄弟工厂支援下,1960年建成了满足本身需要的冶金机械工厂。现在这个机械工厂已经能够全部承担黄海钢铁厂扩建中的机械制造任务。前年,他们用自己的技术力量修建了具有年产四十万吨能力的二号炼焦炉;去年在六个月的时间里又建成了年产二十五万吨铁的第二号高炉;如今正在开工修建三号高炉、轧钢锭车间等设备。
全厂一万五千多名职工在发展生产过程中大大提高了政治觉悟和技术水平。他们共同的美德是:敢想敢干、勤恳耐劳、不断革新、不断前进。工人们的共同誓言是:“党指向哪里,战斗到哪里”。几年来,全厂涌现了元道仲、秋祥秀、韩基昌、金琦模、安秉善等十多名共和国劳动英雄,一百一十八个千里马作业班和许多千里马车间。工厂技术队伍的成长也很快。现在无论哪个部门、何种作业,全是自己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在进行操作。而且工厂办的大学里有三千多名职工在学习着。拿金永贤双重千里马作业班为例,班内十六人,十二人在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二人在专科技术大学学习。
从领导干部到老工人,十分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年青的一代。厂长高泰善只三十多岁,他从老工人那里学得技术才能;今天他除了在办公室同干部们计划外,几乎天天到火花四溅的车间去和工人一起研究新的革新项目,或推广新的操作方法。五六十岁的老工人培养下一代时,那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更是动人。去年修建二号高炉时,采用先进的地面大型装配炉体的方法。物资器材已经创制出来,可是建炉工人多是第一次参加作业的年青人,容易出废品、返工。老工人元道仲想:“我应该把这些年青人教的达到自己水平,才能保证工程按期完成。”可是怎样教才来得快呢?有一夜他琢磨到天亮,终于想出方法。他把硬纸片做成各种复杂的构造物模型,反复地教工人进行装配的技术。在现场上,他又边示范边教边做。结果三千六百多吨铁筋骨架的制管和装配,没有返工;二百多名青年工人在这项修建工程中锻炼成了熟练的制管工,他们紧接着就又成为修建三号高炉的生力军。
“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设备,在同样的时间生产更多的钢铁!”一直是黄海钢铁厂的战斗口号。今年以来,他们从多方面挖掘潜力,继续缩短炼钢炼铁时间。千里马炼钢车间,自己制造优质的耐火砖,加强炉子保养,平炉寿命由去年年底的一百二十次延长到了二百五十次。他们把过去一次装料六百斤提高到一次装料七百斤,减少开炉门时间,使炉底每平方米的产量由四点五吨上升到了七吨。炼铁车间工人们紧赶直追,采用加大风温等方法,过去八小时出两次铁水,2月间已经能做到八小时出铁水三次。新年头十天,全厂比去年同期多产钢铁三千多吨。2月间,产量又比1月有显著提高。用自力更生精神武装起来的黄海钢铁厂在迅速前进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