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艺术家的眼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14
第5版()
专栏:文艺随笔

艺术家的眼睛
程代熙
生活,——打个粗浅的比方,好像是一个万花筒。其间的事物、事件,真是纷沓杂陈,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以反映社会生活为天职的艺术家,在面对着如此繁复而又多变的生活现象时,他不仅要从中看到一般人所能看到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他必须看到别人所看不到,或者根本不能看到的东西。所以,我们常常说,艺术家的眼睛是锐利的。
但是,艺术家并非生来就有一双既能“一览无余”,又能“明察秋毫”的眼睛。艺术家眼睛的敏锐力也是在对生活,当然主要是对生活中的人,进行长期的、反复的观察中锻炼出来的。
谈到艺术家眼力的训练,使我突然想起高尔基生活中的一段可贵的经历。这是高尔基在一次跟阿·托尔斯泰的闲谈中谈出来的。后来,阿·托尔斯泰就把这作为艺术家成功的“秘诀”,介绍给苏联的青年作家。
十月革命前,高尔基一度流亡到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当时,同他生活在一起的还有另外两个俄罗斯作家——安德列耶夫和布宁。他们不仅常常在一起谈论有关文学方面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还经常玩一种游戏,用这来锻炼眼睛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游戏的方法是:在规定的时间里,他们共同对一个陌生人进行观察,然后分别对他的外表加以描绘或叙述,并根据自己的印象作出判断。这之后,再进行核对、比较,看哪个人的观察最接近模特儿的本来面目。
生活在那不勒斯时期的高尔基,已经是一个享有广泛声誉的艺术家。可是,他依然是那样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进行艺术家的“基本功”的训练。这位大艺术家的这种“钻劲”和“韧劲”,实在值得我们永远作为学习的榜样。
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莫泊桑,也是靠经常对周围的生活进行细心的观察,认真地从事写作的基本训练,才使得他能够那样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十九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生活图画。
莫泊桑的成就,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福楼拜对他的教导。
在文坛上刚刚开始崭露头角的莫泊桑,有一次到乡下去看望福楼拜。在闲谈中,他顺便把准备写成短篇小说的几个故事讲给福楼拜听。福楼拜听了之后,告诉他说:你现在不是忙于把这些故事写出来,更不是忙于把它们送出去发表。你马上应该作的是:骑马到外面去转一圈,把路上看见的一切记在心里,回来时,再把看到的东西写出来。莫泊桑照福楼拜的话作了。这时,他才知道自己还没有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观察人,而不先学会观察,是不能作一个艺术家的。
大约有一年左右的时间,莫泊桑天天都跑到外面去进行观察、体验、感受,然后,再用简单明白,而又生动自然的语言把看到的事物描绘出来。据说,莫泊桑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点心》,就是在经过这样一番严格的训练之后写出来的。
在世界著名作家的创作生活中,像上面所讲的这样两个例子,真可说是“汗牛充栋”,“俯拾即是”。可见这原是艺术创作生活中的一种正常的、普普通通的现象。唯其因为它“平凡无奇”,所以它才体现出这样一个普遍的真理:艺术家必须有一双经过千锤百炼的能洞若观火的眼睛。这样的眼睛不仅能说明艺术才能的高低,也说明艺术上造诣的深浅。
艺术家的观察,一是求“博”,二是求“深”。不“博”就谈不上“深”,不“深”往往就是失之于不“博”。二者相辅相成,不能须臾相离。古人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指出了个中的深妙道理。
所谓“操千曲”、“观千剑”,对于文学家说来,就是要经常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不仅要看到不同阶级、阶层中的人,而且还要熟悉不同阶级、阶层中不同的人。至于“晓声”和“识器”,就是要作到真正地认识人。所以高尔基他们在那不勒斯玩那种游戏时,不是单单满足于能在短短的三分钟里把一个陌生人的外表刻划出来(固然,作到这一点,也非易事),重要的是还要对这个人下一个判断,说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沙俄时代,在俄国的著名作家当中,对农民的生活观察得最细,感受得最深的要算列夫·托尔斯泰了。有人说,他只消看到一个农奴的后脑勺在轻微地抽动,就知道他是在哭,而且还知道,他是由于受了很大的痛苦才这样地啜[chuò]泣的。为什么托尔斯泰有着这样一双独具的慧眼呢?那是因为他长期住在乡下,经常在农民中间进行活动,并且十分关怀和同情农奴的生活。所以,他才那样熟悉他们的喜怒哀乐,熟悉他们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透切地理解他们那种天真的对宗法制生活的幻想。如果托尔斯泰不是数十年如一日地观察、体验,感受俄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他就不可能成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要像高尔基、列夫·托尔斯泰那样熟悉自己笔下的人物,用高尔基的话来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不放过眼前发生的一切,“应该善于观察他们,必须细看、酌量和比较,必须寻找统一,必须寻找对立,一切就在于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