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探索增产规律 克服主观主义 彭思汉坚持种试验田 领导生产切实可靠,推广双季稻粮食产量显著提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16
第2版()
专栏:

探索增产规律 克服主观主义
彭思汉坚持种试验田
领导生产切实可靠,推广双季稻粮食产量显著提高
本报讯 据湖北日报消息:湖北省农业劳动模范、麻城县梁家畈公社党委书记彭思汉,坚持种试验田,把领导生产建立在切实可靠的基础上。
梁家畈公社是个人多田少的水稻产区,每人平均只有七分水田。彭思汉早在领导农业合作社的时期,就和社员们商量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问题。那时候,有的地方在搞旱地改水田,单季改双季来增加产量。他和积极主张革新的彭思武、彭思龙在1955年试种了十五亩双季稻。当年早、晚两季加在一起,产量比一季中稻果然高一些。可是,用工多,投资大。1957年以来,彭思汉和老农袁开保等十多人一道,年年总要种一两亩试验田,继续研究双季稻增产的规律。终于发现双季稻产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种子不好。他就向老农、农业技术人员和外地农业劳动模范打听优良品种。第一次,他们采用早稻种子“六十早”,产量很低;后来又用外地试种成功的“青森五号”早粳[jīng],也不适宜本地的自然条件,经过反复试用十多个品种,终于找到了适合本地种植的好品种“早沙粳”。晚稻种子经过他们反复试验,也找到了适合本地的好种“四上裕”。接着,彭思汉也像解决种子问题一样,继续研究提高双季稻单产的其它技术措施,取得真正成功的经验后,才逐步推广。
去年7月初,彭思汉在自己试验田中观察到早稻比往年早熟七、八天,便和老农董传仁、董秋成商量,如何根据这个特点指导大田生产。两位老农认为:谷子早熟是天旱气温高的缘故。早熟应该早割;天热得早,就可能冷得早,早割便于早插晚稻。彭思汉又请了十六个老农座谈,大家都有这个意见。因此,他就建议各个生产队早割早稻,以便腾田插晚稻。事后证明,这一年霜期比往年早十天,早插晚稻果然对增产起了作用。
几年来,彭思汉同志由于坚持种试验田,从实际出发,大胆革新,反复试验,终于突破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许多难关,使双季稻在全公社得到了推广。去年,燎原一大队一千五百多亩水田,稻谷单位面积平均产量比种单季稻有了显著增产。全公社八千零二十二亩水田,有六千多亩都推广了双季稻。
为了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彭思汉自去年开始又根据梁家畈一带劳动力多、田地少的特点,进一步试验一年三熟(小麦、早稻、晚稻连作)的耕作制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