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云南山区短途运输工作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16
第5版()
专栏:

云南山区短途运输工作调查报告
金雨困 张君山
解决山区运输问题,发展山区经济
云南多山,山区和半山区占总面积90%以上。云南的山是富山,许多山区不仅出产荞麦、洋芋、玉米,而且盛产稻谷、棉花、花生,以及甘蔗、香蕉、咖啡、菠萝等亚热带经济作物。不少山区养牛、养羊,就像平原地区养鸡一样方便。从云南省来看,城市所需的副食品和轻工业原料,如油料(核桃、花生和野生油料等)、牛、猪、羊、兽皮、蜂蜜、松香、黄蜡和药材等,大部都产在山区。山区粮食产量也不少。如果能把山区多余的大量粮食、畜产品和油料等及时调运出来,使这些物资得到充分利用,对于支援城市、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和活跃山区经济,都有重大作用。
问题是在运输。云南山区行路之难,自古以来甚于蜀道。解放以后,尽管公路已从二千七百多公里发展到二万三千多公里,除个别边远的县以外,全省百来个县、市都通了汽车,但是目前全省平均每二十平方公里才有一公里公路。大部分地区现代交通工具还进不去,人背马驮所担负的运量相当于汽车运量的三倍左右。例如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云南交通比较方便的中心地区,而山区交通却十分不便。楚雄县的一个区——中邑舍区,东西和南北各有三百里,比内地许多县的面积还大,人口仅有七万。这里共有三千四百多个村落,平均每个自然村仅有三四户人家。人们顺着山梁走,往往走上半天,还望不见一个村寨。这个区仅在两个出口处有简易公路和县城相通,大部地区只有通驮马的驿道,还有不少地方只是在陡壁上有一条勉强能走人的羊肠小道。在这样的地区集运大量物资,困难是可以想像的。因此,生产越发展,积压的物资也就越多。中邑舍区1954年交售的公粮余粮是一百六十三万斤,1961年增加到三百二十一万斤,增长近一倍。但是,因为运输不便,积压在当地的粮食也年年增多。这个区调出粮食最多的是1957年,也仅仅外调了当年征购入库粮食的一半。目前,这个地区逐年积压未能外运的公粮余粮已有八百多万斤。粮食部门一年用于翻晒粮食的人力就要一万多个工。还有些山区,至今连1951年前后征购的公粮余粮还没有运出来,收购起来的蜂蜜、核桃、药材、皮张等,有些也因为存放过久而变质。因为交通不便,山区需要的工业品也很难运进去。
就前一段时间全省需要调运的粮食来看,在“三线”(主要公路干线,靠汽车运输)待运的占32%;在“二线”(一般支线,靠马车集运)待运的占13%;在“一线”(不通车道的山区,靠人背马驮集运)待运的占55%。问题主要是“一线”运力不足,同“二线”、“三线”的运力不相适应。按照通常的比例,大体上是“二线”有一辆马车,“一线”就应有十匹驮马;但是,现在“一线”仅有三匹驮马。因此,有些县城的马车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三线”的汽车有的也因沿线货源不足而放空。山区短途运力不足,已成为影响云南物资调运工作的主要环节。
平衡三线运输,必须首先加强第一线
如何更好地把山区物资调运出来?首先需要解决干线支线和山区运力的平衡问题,关键又在于充实“一线”的运力。目前“一线”运力不足,主要是由于山区经济发展,外调物资增多,以致山区现有运力不能适应需要。但是,也有一些另外的因素。例如有些地区对现代运输工具的发展注意较多,而对民间运输工具的发展和充分利用注意较少。这几年,全省增修了一万多公里公路,相应地增加一些马车是需要的。从效率上说,马车要比驮马先进得多,在平坝地区一辆马车要抵十至十五匹驮马。但是,云南山区大部分地区没有马车道,增加了马车有些用不上,而这些拉车的马大部分又是原来的驮马,这就削弱了山区的运力。楚雄地区,这几年马车增加了四倍,山区的驮马就减少了三分之二。为了克服目前马车多、驮马过少的脱节现象,在马车发展过多的地区就有必要适当地改一部分马车为驮马,商业部门也办一部分商办驮马。这是当前因地制宜充实“一线”运力的一个措施。楚雄县的办法是:组织平坝地区多余的拉车马到山区拉车,替换下山区的拉车马当驮马;同时,组织一批平坝地区的驮马上山运输。这样,就可以使山区驮马运力增加50%左右。
但是,仅仅靠马车改为驮马来增加“一线”运力,还是有限的,还要积极发展驮牛运输。在云南山区,由于牧场广阔,水草丰富,大牲畜历来发展较多。目前,全省共有黄牛二百七十四万头,参加运输的仅有三万头。这几年,各地都训练了相当数量的驮牛,但是还有很大潜力。根据发展驮牛较好的双柏县的经验,训练黄牛参加驮运有很多好处:(1)牛主要是吃草,一天可以比驮马节省一二斤精饲料;(2)黄牛饲养管理较易,疾病较少,繁殖也快;(3)训练黄牛参加运输,可以大大增加生产队的收入。这个县的底土公社,是著名的“粮畜之乡”,但因大山环抱交通不便,前几年积压粮食、红糖、花生、蜂蜜等四十多万斤。去年他们训练了五十多头驮牛,组成专业“牛帮”,一年运出了五十多万斤物资,收入了四千多元的运费。据楚雄彝族自治州交通部门的同志谈,目前全州有黄牛三十一万头,只需发展驮牛五千头到一万头,就可以使“一线”运力增加一半左右。
从历史上看,山区运输,畜力的运量约占40%左右,人力运输占相当大的比重。利用农闲间隙运输物资,是山区人民历来的一项重要副业生产。人背人挑固然是十分落后的运输方式,但在目前山区待运物资大大增加的情况下实难完全改变;何况云南至今还有许多山区甚至连驮马都无法进去,除了人背人挑没有其它办法。因此,山区的人力运输,也应该很好地安排。
关键在于调动生产队和运输人员的积极性
要把分散的民间运输力量组织起来,并且充分调动公社各级组织和社员从事运输的积极性,这是一个复杂细致的工作。
首先是组织问题。由谁组织?公社办运输好,还是放在大队好?还是生产队好?都需要认真研究。例如马帮,牲畜都在生产队,如果由生产队组织,对饲养管理有极大好处;但运力过于分散,也是不利之处。一般马帮需要组织二、三十匹驮马才较合理,而目前仅有二、三匹驮马的生产队较多,一个人赶不了,两个人又不合算。姚安县有些同志的意见是:收益分配仍旧以生产队为单位,但是组织运输以公社为主较好。他们在八个山区公社,以公社为单位组织了八个专业马帮队,由公社干部统一领导,运费收入仍归各队。集运期间,由公社统一组织管理;农忙期间,仍各归本队参加田间运输。这样既尊重了生产队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又能把分散的运力较好地集中组织起来。
其次是运价问题。前一时期,有的地区运价较乱,山区的运输工具大量向高价区(城镇、工矿区)流,削弱了山区的运力。有些地区对山区坏路和单程运输,在价格上也缺乏必要的照顾。一辆马车在平坝区能运一千公斤,但在山区,由于坡度大,路面坏,一般仅能拉三百公斤,而过去都是一个运价。由于山区一般运入物资少,运出的多,所以大部是单程运输,而过去在运价上也无合理的回空补助。这样,就不能不影响到运输工具上山的积极性。楚雄地区最近已采取措施,将平坝地区的马车运价适当降低,山区驮马的运价适当提高,使驮马的利润率略高于马车。同时合理调整了坏路和好路的运费标准,使山区和坝区的运费收入大致平衡,单程运输也有了回空补贴。
运输人员合理的工资报酬,和沿途生活服务工作的安排,也是个大问题。目前,赶马人的工资报酬大致有两种形式:(1)评给固定的工分,这种办法比较难于调动赶马人的积极性。
(2)“大包干”的办法,即规定每月上交多少利润,其余全归赶马人所得,这种办法副作用较大。赶马人为了多得报酬,往往不顾牲畜健康,拚命“多拉快跑”,造成牲畜的瘦弱甚至死亡;同时,易于使赶马人不顾国家运输的需要和运输部门的统一管理,哪里运价高往哪里跑。因此,这也不是好办法。赶马人的工资报酬,一要体现按劳付酬的原则,二要有利于牲畜的饲养管理。由于赶马是一种技术要求较高的劳动,在实物分配和工资报酬上,要略高于农业劳动。双柏县大庄区的专业马帮队采取了基本工资加奖励的办法,试行的效果还比较好。他们是以运量和马膘两项作奖罚的主要指标。凡是超产又增膘的奖超产部分的50%,超产而保膘的得30%,超产而减膘就不能得奖,减产减膘就得适当减少收入。这个办法实行以后,既提高了赶马人运输的积极性,在牲畜饲养管理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赶马人都随身带着镰刀,抽空割马草,让马先吃饱了,人才做饭吃;让马先休息了,人才休息。因此,马膘情况越来越好,九成膘的马增加了两倍,八成膘的马增加了三分之一,七成膘的马减少了一半。由于驮马普遍增膘,每匹马的运量平均增加了十斤左右,每月由过去运七转增加到九转。
赶马人所到之处,大都人迹稀少,生活很艰苦,需要很好地安排沿途人、畜的食宿、医疗和茶水的供应工作。双柏县在去年全县集运粮食时,县里抽调了四十多名干部,在三条主要驿道上办了二十二个食宿站,平均每隔三十里一小站,六十里一大站,大站还设有医务人员。赶马人一歇下,就有柴火烤,有热水洗脚,有预防药可吃,有草料喂马,还可以在篝火旁弹着三弦,舒舒畅畅地休息。因而基本上保证了人强马壮。
组织群众性的捎脚运输
山区村落十分分散,东一点兽皮,西一点药材,都靠商业人员一点一点地去收购和运出来,既不经济,又难办到。因此,群众性的捎脚运输是山区集散物资很重要的形式。
山区在历史上就以集市为物资集散中心,以此来沟通山区和平坝区的物资交流。目前如何利用集市,利用群众赶街子,组织捎脚运输,是很值得重视的问题。例如双柏县?嘉区一次集市,大约有一千人赶街,就有三百人左右参加捎脚运输,可为商业部门运农副产品一万五千斤到三万斤左右(不包括社员自销的部分),回去时还可运回盐巴、日用品、农具八千到一万斤;而这个区全部专业驮马一次的运量仅一万斤左右。从产地到区的集运都由捎脚运输担负后,全区的专业运输马帮就全部担负了从区到县的集运工作。这样做,山区的社员既为国家集运了物资,又赶了街,增加了收入,积极性很高。
此外,还需要注意利用地区差价,鼓励山区社员把农副产品带到中心地区或交通沿线去出售。由于客观的条件,原来山区的地区差价一直是比较大的。从楚雄县到哨区的四五百里的运输线上,就有十二个差价。如西舍路区的鸡和鸡蛋的价格,就同县城差一倍左右。差价大些,对促进偏远山区外运物资是有好处的。山区的农民每到农闲,就积极挑运农副产品到城里去出售,又从城里买回所需的工业品。这是一支不小的运输力量。但是,有一段时间,有的地区的商业部门在“照顾山区群众利益”的片面思想指导下,取消了地区差价。这样,山区群众进城出售农副产品的积极性就受了影响。最近,楚雄地区已改进了措施,地区差价已大体恢复。在双柏县最近的一次物资交流大会上,国营商业部门就收购了一千头羊、二百头肥猪和七千多斤鸡、蛋、香菌、木耳、药材等。这些物资都是山区社员从二三百里的偏僻山村运出来的。
组织小商贩集运山区物资,也是促进山区物资交流的一个辅助办法。历史上,山区的小商贩,一方面以骇人听闻的不等价交换盘剥山区农民,另一方面在促进山区物资的集运和商品交换上,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据楚雄县哨区新五街等五个公社的调查,在这个仅有七千人口的地区,1956年前每到旺季,小商贩有二三百人之多;山区外运的物资,70%以上是由小商贩运出去的。这些商贩的经营方式是以挑货郎担串村为主。凡是国营商业不经营的,如坛坛罐罐、箩箩筐筐、零星药材等,他们都经营。国营商业人员走不到的地方,如大山上的单家独户的山寨等,他们都能去。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社会主义商业在山区的阵地大大巩固了,山区的商业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对支援山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起了重大的作用。可是,原来的小商贩参加国营商业以后,大都成了“座商”,不再流动贩运了。这样,山区就减少了一批比较灵活的贩运力量。因此,在目前新的条件下,可以考虑适当恢复一批流动的商贩,在国营商业的领导下,有组织地进行一定的贩运活动,既要发挥其集散物资的积极作用,又要限制其投机倒把的消极作用。把一些零星分散、小宗的商品,让给商贩收购集运,也便于国营商业集中精力加强大宗的主要的农副产品的收购和调运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