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书刊的伪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17
第6版()
专栏:

喜话晦庵
书刊的伪装
当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压迫,对革命书刊实行封锁、扣留、禁毁的时候,党和进步文化界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采取了一种权宜而又机智的对策:把书刊伪装起来。这种书刊封面名称和实际内容毫不相干,进步的政治内容,往往用了个一般的甚至是十分庸俗的书名。作为反动统治下斗争的一个特色,尖锐的形势促使革命刊物和政治小册子蒙上一层足以瞒过敌人的保护色,就像战士在前沿阵地用草叶和树枝来伪装自己一样。
伪装的办法曾经比较普遍地为党的刊物所采用。《布尔塞维克》、《红旗》、《少年先锋》、《列宁青年》、《中国工人》、《党的建设》等在遇到查扣的时候,都曾这样对付过。《党的建设》用过《建设半月刊》名义,《中国工人》用过《红拂夜奔》、《南极仙翁》等名义,《列宁青年》用过《青年之路》、《何典》等名义,《少年先锋》用过《闺中丽影》、《童话》等名义,《红旗》用的更多,前后计有《时事周报》、《实业周报》、《快乐之神》、《光明之路》、《真理》、《出版界》、《新生活》、《摩登周报》……等名义。和《红旗》一样,《布尔塞维克》也是采用伪装名目最多的一个。当1927年10月创刊号出版时,因为是秘密发行,用的都是真名。到第二卷第三期(总第三十一期,1929年1月出版,当时已由周刊改为月刊)起,连秘密发行也不行了,这一期临时改了个名称,叫做《少女怀春》,“春”在这里象征着革命,而革命正是当时少男少女们共同向往、共同关怀的问题。有趣的是这个名称居然瞒过了懵[měng]懂昏庸的国民党检查官,平平安安地通过了。这以后,又用《中央半月刊》名义出版了三期。第二卷第七期起从十六开本缩小为三十二开本,封面假托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时代国语教授书》。这一回更有意思。反动派知道了刊物有伪装的做法,但是教课书发行量大,又不能全部禁扣,“检查老爷”沙里淘金,手忙脚乱,弄得满头油汗,还是无法可想。因此在这一名义掩盖下出版了一个较长的时间。此外还用过《中国文化史》、《中国古史考》、《金贵银贱之研究》、《虹》等单行本名称和《平民》、《经济月刊》等期刊名称。伪装取名既具有深刻的含义,又必须联系当时的实际,因为这是和反动派的斗智。1929年4月19日,伪中央宣传部发布了一个《查毁共党假名刊物》的密令,可是遇见鲁迅先生提到过的《大义觉迷录》之类的名目,到底还是摸不清底细。就在同年,我记不清是哪一个刊物了,曾经用过《脑膜炎预防法》书名,暗寓可以医治思想、清醒头脑的意思,有一次,有人拿着一本到邮局寄发,恰巧被“检查老爷”看到了,当事人心里正在发急,不料这位“老爷”刚一伸手,看到书名,竟像烫着了火一样,立刻缩回去,撅起嘴巴扭着鼻子走掉了。原来他以为看这种书的人可能已经有脑膜炎症象,容易传染,自己性命要紧,倒不如赶快躲开为是。
许多期刊用过伪装,许多单行本也用过伪装。例如黄揖清、陈公恕、罗仪等揭发特务戴笠罪行的小册子在敌后印发时,用的是《戴笠将军及其事业》名称,作为南京出版的《扫荡丛刊》之一。书名和内容完全相反。1947年秋天人民解放军大举反攻,国统区人民还不知道胜利消息,到了1948年元旦,上海有很多人收到一个封面写着《恭贺新禧》(见图)的小册子,右上角是“一九四八年元旦”,左下角是“大众公司敬贺”,白底红字。内收1947年9月12日新华社《人民解放军大举反攻》社论一篇,《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人民解放军口号》、《解放军南征部队发布口号》、《中共中央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及其决议》等文件四个,附录方方同志写的《迎接大反攻》一文。在物价飞涨,特务横行,几乎是满天阴霾[mái]的环境里,一旦开门见红,喜从天降,乐得许多人奔走相告,情不自禁地叫着“捷报!”“捷报!”那股兴奋劲儿,现在回忆起来,我觉得还宛然如在目前呢,书刊的伪装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相似的例子是举不完的。我们这一辈人对伪装书刊抱着深切的感情,就因为有过一段一段的经历,现在的年轻同志是不大能够理解了,也许还觉得这样做不一定好。其实方法只是方法,首先得看谁在运用,怎样运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