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阅读
  • 0回复

治河修渠有排有灌 选种抗碱作物 改进耕作方法 鲍田庄大队盐碱地上粮食增产 今年全大队四千五百亩冬小麦生长较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18
第2版()
专栏:

治河修渠有排有灌 选种抗碱作物 改进耕作方法
鲍田庄大队盐碱地上粮食增产
今年全大队四千五百亩冬小麦生长较好
据新华社济南电 山东成武县南鲁集人民公社鲍田庄大队改造盐碱地已获成效。几年来,这个大队在盐碱地上取得了较好的收成,进一步增强了社员对改好和种好盐碱化耕地的信心。
鲍田庄在鲁西南平原万福河和安济河(流入微山湖的河流)之间,全队耕地七千多亩,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易,盐碱化非常严重,历史上是有名的重碱地区,农民耕种盐碱地虽然有些经验,但产量很低。解放后一直到1957年,年年须由国家统销供应粮食。1958年,社员们结合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决心改造盐碱地。疏浚万福河,是鲍田庄一带治理盐碱地的一个重大措施。万福河疏通后,当地内涝减轻,地下水开始下降。在这个基础上,鲍田庄大队在耕地上规划和开挖了许多灌溉渠和排水沟,这些沟渠都通入万福河。这样既可引水灌溉冲洗,渍水又能随时排入万福河。在这些沟渠的联合作用下,现在,这个大队的耕地含盐浓度略有减轻,地下水位较前降低了,农作物生长情况也开始有了好转。
鲍田庄大队在采取合理排灌办法,用水逐渐冲淡土壤含盐浓度的同时,在种植和耕作方面也根据当地老农多年种碱地的经验,采取了许多适应碱地的措施。首先是在种植方面选择了耐盐碱力较强的作物如高粱、碱谷等。特别是碱谷,不但能在一般盐碱地上正常生长,而且还能逐渐改良土壤。在耕作和作物栽培方面,鲍田庄大队推广了当地老农的筑埝刮碱的经验。在重碱地上筑起围埝分区在地表刮碱,实践证明能减轻含盐碱的程度。在鲍田庄村南十亩和村北二十亩重碱地推行了这个办法,再加上精耕细作和合理灌溉,所种的高粱就获得了一百二十斤到一百五十斤的亩产量。此外,他们还根据盐碱地的地温较低,碱性较重等特点,采取了适当调整播种期(春种宜稍迟、秋种宜早,以防地温过低),多施热性肥料和有机粪肥,多中耕松土等等措施。所有这些措施都取得一定的增产效果。
鲍田庄大队种盐碱地还有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作物播种后千方百计地加强苗期管理,争取苗全苗壮。盐碱地上种植,只要幼苗能生长好,就能有一定的收获。农作物苗期抗盐碱力较弱,容易死苗,不易全苗。鲍田庄大队根据这个情况,不但重视苗期管理,还随时注意补种。
鲍田庄大队经过几年的努力,不但不吃国家供应粮,而且还每年完成或超额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今年全大队四千五百亩小麦也生长较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