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阅读
  • 0回复

盐碱地上长好棉花 七旬老人戴忠金五年来坚持试验取得成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18
第2版()
专栏:

盐碱地上长好棉花
七旬老人戴忠金五年来坚持试验取得成就
新华社记者 杨义
在最近太原举行的山西省农业生产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上,一位年逾七旬老人改良盐碱地的事迹,引起了大家的重视。这位老人名叫戴忠金,是文水县南安公社南安大队的社员。他在近五年中,利用和改良盐碱地二十八亩多,每一年皮棉的产量都不低于一般土地。特别是近两年利用二十年不长庄稼的盐碱荒滩试种棉花,获得了较好的产量。不久前,戴忠金受到了文水县党和政府的表彰。这次代表会议号召有盐碱地的生产单位,学习这位老人与盐碱地顽强斗争的精神。
戴忠金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那年他五十九岁,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6年退休回农村。返乡后,他仍然积极劳动,几乎跑遍了当地盐碱荒滩。他寻思,如果能把盐碱地利用起来,该能增产多少粮棉?于是他一方面建议当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规划改良盐碱地,一方面亲自进行试验。当时有人劝阻他不要“白卖力气”。有人说,把盐碱地当宝贝,老戴真是老糊涂了。可是戴忠金说,我参加革命时,有人也说我老了,可是我亲眼看着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权,革命终于胜利了。有志者事竟成,现在改良盐碱地,只要摸着盐碱地的脾气,定会见个长短。于是就和他的老伴王七女一起在盐碱地上试验着种棉了。
第一年——1957年,戴忠金插花选了八亩轻度盐碱地试种棉花。他适当进行浅种,同时注意地温适时下种;出苗后勤加工,每亩追肥三十担,改变过去施肥少的作法,结果,八亩棉花的收成超过了一般耕地的产量。这个事实证明只要摸着了盐碱地的脾气是可以搞好生产的。第二年、第三年他又用不同程度的盐碱地作试验,经过精心的管理,产量都不错。到第四年——1960年,公社党委书记田福有要求戴忠金试种三亩多已经荒芜了二十年、除了生长一种名叫苍耳苗的野草外啥也不长的盐碱荒滩。戴忠金欣然接受这个艰巨任务。先种高粱不出苗,他又改种棉花。经过艰苦努力,才有两亩地的棉苗长得较好,最后获得了比较好的产量。这片荒滩的恢复生产,大大鼓舞了人们改良盐碱地的信心。
戴忠金自小作务庄稼,现在虽然年逾七旬还是积极劳动,除了较重的农活由别人在他指导下操作以外,凡是他能做的都坚持要自己操作。他不倦地研究着、摸索着。去年他种的三亩八分荒盐碱地,其中有一亩多过去播种一直不能出苗。为了改良这块碱地,他在前年夏天花费了二十天的时间,用铁锨一锹一锹挖成尺余深的沟,把土块竖得整整齐齐,让太阳暴晒,雨水冲洗,沟底子铺了一指厚的一层麦壳子和马粪(七十担),去年春天再摊平耕耙进行播种。这样小苗终于勉强长好了。种盐碱地最大的困难是出苗和保苗,这个方面戴忠金摸出了一套经验。保苗方面最主要的是勤锄,雨越多越要勤锄,到苗高七八寸就不怕了。另外,盐碱地的庄稼,苗期总要死一部分,就只好千方百计地补种了。在试验中,他是从来不怕困难的。去年伏天,一连下了两次雷阵雨,四面田都往他的试验田流水,他一看要坏事,把家里的人都叫上,先后把积水排出,减少了棉苗损失。
戴忠金的年岁这么大了,可是他还经常向别人学习。为改良盐碱地跑遍了附近三十来个村庄,吸取各地改良盐碱地的先进经验。去年他的试验田苗不全,他知道大队技术股长梁金宝擅长移苗技术,就去向梁金宝请教。
最近,戴忠金向中共文水县委汇报了他的工作。他说:几年来取得这些成绩,只是开始,文水县有十九万亩碱地,把碱地都利用起来,改变成好地,才是我的心思。他提出两项建议:(一)盐碱地宜种棉花,全县有八万亩盐碱地种粮食,如果都改种棉花,把原来的棉田腾出来种粮食,粮食和棉花都能增产。(二)各生产队组织种棉花专业组,把改良盐碱地种棉花的任务交给有经验的老农。县委对他的建议非常重视,号召全县各公社学习戴忠金的精神,因地制宜地推广他的经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