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阅读
  • 0回复

盐随水来 盐随水去——关于盐碱地冬小麦春灌问题的探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18
第2版()
专栏:

盐随水来 盐随水去
——关于盐碱地冬小麦春灌问题的探讨
水丰
盐碱地能不能春灌
盐碱地发生春旱时,能不能灌水?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认识。这里我们想就盐碱地春旱时应当灌溉的道理作一探讨。
许多地方有“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说法,我们认为这形象地说明了水同盐碱的辩证关系。盐碱在土壤内垂直上下的运动是借助于地下水运动进行的。地下水补给多,破坏了原来的平衡状况,盐碱借助土壤毛细管作用上升到地表或耕层。这就是“盐随水来”的原理。何谓“盐随水去”呢?当含有盐碱的土壤,得到雨水或灌溉以后,大部分钠盐溶解在水中,在排水条件较好的情况下,盐碱可以随水排除,即使排水工程不够健全,地下水位较低时,也可以把盐分从土壤表层压至下层。
根据上述原理,盐碱地区可以说是既防水又要水。防的是地下水位上升,要的是地上有足够的水,把盐分排出去或压下去。当然,水的来去和地上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关键在于运用合理。从“盐随水来,盐随水去”这个基本道理,可以清楚地说明:合理灌溉不仅不会发生盐碱化的现象,而且也为制服盐碱提供了条件。
目前,“春分”将至。华北地区冬小麦已进入返青阶段。小麦返青期水肥适时,不仅可以巩固冬前分蘖,还可促进春季分蘖,发棵壮苗。根据试验:小麦从返青到乳熟的一百天左右时间内,需要耗水二百毫米到二百五十毫米,而这时期华北地区一般降雨才有五十毫米到一百毫米,因而必须适时春灌战胜春旱。另一方面,各地有一部分冬小麦播种在含有盐碱的土地上,随着春季气温增高,风力增强,土壤含水量蒸发加大,土壤返盐强烈上升,麦苗根系吸水困难,往往招致大量死亡。因此,适时春灌,防盐保苗,是保证盐碱地区小麦有较好收成的重要课题。有人认为盐碱地在遭春旱时也不能灌溉,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什么时候灌溉效果好
麦地什么时候灌水压盐或洗盐的效果高?群众经验是宜晚不宜早。一般情况,盐碱麦地春灌时间同非盐碱地相比要晚些,原因是早春气温低,土壤消冻不够,灌水溶盐范围小,压盐作用也小。特别是硫酸盐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有直接关系,灌早了水不能及时下渗,遇气温突变,地表结冻就会伤害麦苗。当然,在季节较早地区,气温回升快,麦苗返青早,可以适当提早灌溉。总之,盐碱地小麦春灌应在返盐高峰到来之前,土壤冻层融化之后进行。从小麦的生育时期看,返青至拔节期的春灌是一次“关键水”。
灌水量的大小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灌水量多了,补给地下水多,就会抬高地下水位,促使土壤返盐;灌水量过小,洗盐压盐效果不高。合理处理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加大灌水定额(一次灌水量),减少灌水次数。盐碱地一次灌水量究竟多大合适,这要根据盐的含量、盐的性质和地下水的情况而定,一般每亩在五十到八十立方米之间(就是比一般土地加大20%左右)。河北省南皮县泊镇农业研究所在无排水系统的重碱小麦田上,以每亩灌水三十三立方米、四十四立方米、五十五立方米进行试验,灌前土壤含盐量为0.557%。灌后测定0—10厘米土层含盐量分别下降为0.45%、0.28%、0.24%,以每亩灌水五十五立方米的效果最好。经过第一次加大定额灌水压盐之后,可以促进小麦生长壮大、增强抗盐能力,再加上适时中耕,返盐情况也会减弱,以后可以少灌或者不灌;如遇特别干旱,当视情况适当灌溉。盐碱地区适当控制灌水总量和灌水次数,还可以避免因渠道长期输水,对渠道两侧土地的湆碱影响。灌水次数减少,也可避免土壤较长时间处于过湿的状况,这有利提高地温,便于中耕松土,便于土壤通气。
有些地区,在小麦返青到拔节阶段,土壤水分较多而且排水工程条件不好,则不宜勉强灌水。
农业措施必不可少
保证灌溉压盐的效果,农业措施也非常重要。灌溉压盐的农业措施,一般有以下几点:第一,打畦筑埂,平整田面,以便灌水均匀。第二,结合雨后、灌后适时耘锄。雨后灌后地面容易板结,会增强土壤的毛细管作用,盐分就会向土壤表层积聚。特别是粘性大的土壤,由于干后板结裂缝跑墒,更易造成返盐(有时还有拉断麦根危险)。雨后、灌后经过浅锄松土,地表造成疏松隔层,就可以切断毛细管,起到保墒、防盐的双重作用。第三,灌水后要多盖肥。施用有机质肥料,不但可以补充土壤中有效氮、磷、钾养分,肥沃土壤,还由于有机质肥料含有大量的胶体物质有粘着土粒作用,有利于粘性土壤松软,砂性土壤紧密,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强土壤防盐保肥能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