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咫尺山林——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18
第5版()
专栏:

咫尺山林
——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
窦武
我国园林的传统特点是:典型地再现自然山水的美,力求不落人工斧凿的痕迹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①的效果。创作者的思想情趣,他对自然美的感受只是在意境的再创造中隐约曲折地流露出来的。要在一所园林的不大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课题是突破空间的局限,明清以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的创造者都在这方面呕尽心血,所以“多方景胜,咫尺山林”②就成了我国园林的精华所在。
要做到这一点,先要创作者熟知各种自然景色的典型特点,心中自有河湖丘壑。所以我国历来著名的造园家大部是杰出的画家,例如文征明、倪云林、石涛、米万钟等。有一些人则在叠石、理水、栽花、植木时刻意模仿某家画意,如明末计成之于荆浩、关同,这是因为在画家作品中已经把自然山水典型化了的缘故。抓住了山水的典型特点,就可以用不大的假山假水模制雄浑幽深的自然风光了。这个典型化的过程,也是去粗存精地剪裁自然山水的过程。“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③经过这样的选择,小小园林中不仅山川俱备,而且美景遍布。以自然风景取胜的杭州西湖有八景,而方圆五百公顷的承德避暑山庄却有七十二景,就是这种创造的结果。典型化和剪裁因此是突破园林空间局限的最根本的办法。
造园家还利用分区的办法突破空间局限。把园子分成几区,使每区都有非常独特、强烈而不含糊的性格,游人每到一处都有新鲜的感受,都留下深刻而容易记忆的印象,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园子的天地仿佛就扩大了。例如颐和园,前湖丽日高悬,碧波浩荡,而后湖柳荫夹岸,涧谷曲折;前山殿阁重叠,金碧辉煌,而后山松径迂曲,满坡榛榛莽莽;万寿山上极目骋[chěng]怀,而谐趣园里却是小小一池荷花,四岸环绕着曲廊小榭。树木花草也可以用来造成不同的风景区,如某处看荷花,某处赏红叶等;承德避暑山庄有“松云峪”,“梨花峪”;苏州怡园在“听涛处”附近植松,留园在“闻木樨香轩”前植桂,都是这种意匠。这种办法能使园子内容丰富起来,游历一次,好像经历了许多地方。
在幻觉中扩大园林空间的另一个办法是使园林适当曲折,增加层次,避免一览无余,这近似画论中说的“景愈藏,意境愈大,景愈露,意境愈小”。通常利用山、水、建筑物和树木来盘曲路径,遮断视线,造成这种深邃[suì]效果,它们被安置在两个性格对比很强烈的风景区之间,使游人在经过一番盘绕之后,突然见到另一种全然不同的风光,游兴顿时勃发。如苏州网师园,进门先是一座“道古轩”,前后左右满是奇峰怪石,待到转过“山”脚,眼前豁然开畅,竟是一泓[hóng]池水,园子因此显得颇有奥秘,而这池水由于和轩前小院对比也似乎大了起来。苏州园林中爱用复廊和粉墙分隔风景区,它们的漏窗中透过来的另一番景色,另一种情趣,特别挑逗人心,激起游人“探幽”的兴趣,使园林显得堂奥很深。苏州园林中还使廊子沿园子的界墙蜿蜒上下,削弱界墙的封闭感,特别是使廊子曲折而在它与界墙间形成一些极小的空隙,其中种一丛萱草,几竿修竹,数叶芭蕉,以致廊子外好像还颇有一番天地,有些园子里把这种小空隙用粉墙围起,从漏窗里露出一峰怪石,三两片绿叶,更觉得那里深不可测了。颐和园的长廊也是增加园林层次的绝佳例子,它使从乐寿堂到石丈亭这个风景变化很少的地带,景色大大丰富起来,使万寿山前窄狭的一条湖岸显得深而且阔,扩大了空间感觉。水面本是空阔的,但苏州园子里使池岸进退很大,用桥、岛屿分隔本来不大的水面,池子仿佛大了许多。南京玄武湖和承德避暑山庄的比较广阔的水面,也被柳堤和洲渚[zhǔ]分得若断若续,回环错杂,于其中驾舟浮泛,总觉得看不遍,游不尽。最巧妙的是在水池旁伸出不宽的岔港,港口架桥掩映,引诱游人联想到它上通水源,下达江河,把水池范围在想像中远远扩大开去。水中植菱荷限在一定区域里,不让它遍遮水面,以保留水底云影、波上亭台,也是增加园林层次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使园林小中见大,必须掌握尺度,所谓“丈山尺树,寸马分人”④,就是这个意思,否则山不过石数方,湖不过水数斗,自然意趣从何谈起。江南园林中建筑物一般都不大,大必错落;桥梁都不长,长必曲折,都为的是避免把园子比小了。颐和园后湖北岸、北宫门之西有一座小庙和一座关门,都是装饰性的,尺度很小,显得土阜高而且远。北海公园琼岛北坡的房屋也都是缩小了尺度的。小园子里高树不多,而多种并不高大但夭矫古拙的树,如松、梅、紫荆、黄杨、藤萝等,苍老就显得高大。此外,多种水竹和天竺子等灌木,在尺度上起衬托作用,山东曲阜孔府花园种着浓密的灌木,郁郁苍苍,很有深山大岭的气氛。
造园家还借助于匾额、对联、题咏等等文学手段在游人想像中扩大园林空间。如称几十亩的水面为“海”,称几尺高的石头为“峰”,承德避暑山庄北端的楼额曰“万壑松风”,把蓟县盘山行宫丈把长的一块被山水涮白的石头叫“千尺雪”,颐和园西北的一座亭子叫“宿云檐”等等,都有这种意图。小小的谐趣园,在涵远堂的楹联上写着:“西岭烟霞生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游人吟味品嚼,浮想联翩,眼前仿佛展开了壮阔的河山。
突破园林空间局限的很有效的办法是借景。借景就是把园子以外或邻或远的风景引到园子里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借远景多靠地形起伏,城市中私家小园颇难办到,借邻景也要凑机缘,所以借景之术并非随处可施。皇家园林中借景最妙的是颐和园和避暑山庄。在颐和园的绝大部分地点,玉泉山和那亭亭玉立的宝塔,都成了风景的重要因素,通过它们媒介,远远一带岗峦重叠的西山也来到了园中,这就把颐和园的范围扩大了几十里。承德避暑山庄把庄外罗汉峰、磬[qìng]锤峰、普乐寺和安远庙等组成风景点,大大丰富了园景。苏州园林中借景最妙的是沧浪亭,因为门外有一湾河水,因此它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包括到园景里去了。此外如无锡寄畅园借惠山,济南大明湖借千佛山,都是很成功的例子。为借外景,必须掩蔽自己的围墙。颐和园的西墙和北墙,北海的东墙就都是用土山、树木等等遮起来的。苏州拙政园东北界墙外一箭之地有几丛松林,造园家在园内东北角也种了些松树,并用灌木挡住围墙,于是内外松树连成一片,把园子的境界仿佛推了出去,构思很巧。
我国园林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成就很高,并且曾对欧洲造园发生了很不小的影响,把这足有两千年历史的园林艺术的经验总结下来,为美化祖国万里江山作借鉴之用,是很有意义的事,希望很快就能见到这样的研究成果。
①见明计成《园冶》。
②同上。
③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
④传唐王维:《山水论》。(附图片)
苏州拙政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