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瑞丽江边女货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21
第2版()
专栏:

瑞丽江边女货郎
栗瑞华
在云南边疆瑞丽江边,有一个年轻的汉族女货郎,挑着一副挑子,走村串寨,她走到哪里,哪里就围上一堆人。无论是炎热的夏天,或是连绵的雨季,她的汗珠滴在阡陌纵横的稻田间,她的脚迹踏遍泥泞的小道。
这个女货郎,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连副指导员的爱人张凤英。她在家乡时,当过乡妇联主任,一九五九年从千里迢[tiáo]迢的伏牛山麓来到边疆。刚到边疆,她就向组织上请求分配工作,县委组织部的负责人对她说:“你是共产党员,把你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从那以后,张凤英当了瑞丽县弄岛乡的售货员。顾客中有傣族人、景颇族人,男女老少,不同的民族,需要不同的货物。张凤英开始不懂兄弟民族话,只能凭着顾客的手势提取货物,很不准确,常常闹出笑话。她决心学习民族语言,向熟悉民族语言的战士求教,特别注意结合工作进行学习。在卖布时,她把一叠叠各类颜色的布匹,摆在柜箱上,遇到买布的人,她一面观看顾客手势,一面多拿出几种布让顾客挑选,从中学习语言。遇到货物中较难的名称,就标上译音。她是见什么学什么,走到哪里学到哪里。三个月,她学会了不少傣语。五个月,她学会了许多景颇语。一年以后,她能够比较流利地和景颇人、傣族人对话、拉家常了。
张凤英熟悉这里人们的需要。她耳灵眼亮,哪家哪户,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她都尽力了解。一九六一年夏天,张凤英到老乡家拉家常,知道二十里外的烟井寨,有个妇女快要生娃娃,很需要一口锅。赶集那天,张凤英就请回寨的人,把锅捎给产妇。又一次,一对青年结婚,张凤英替他们一件一件地挑选东西,帮助精打细算,合理用钱,让这对青年既节约,又买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心爱的东西。人们感激这位勤勤恳恳的售货员,每当她到县城提货时,都要帮她扛货、赶车,说她是毛主席派来的人,是边疆人民的好货郎。三年来,她两次被评为积极分子,受到四次奖励。(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