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边寨佳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21
第2版()
专栏:云南通讯

边寨佳话
苏民等
在祖国西南边疆,流传着许多子弟兵热爱各族人民的佳话。
傣寨灭火
一天,傣寨——遮宴忽然发生了火灾。驻守在八里路外的解放军某部战士们,一见火光,便不约而同地飞奔而来。他们顾不得选择道路,顾不得脱鞋趟河,从四面八方钻进了烟火弥漫的村寨。排长徐美沛钻进火网,背出了被火包围的“米巴”(大妈),脖子因此烧伤了,头发也燎焦了,但他忍着疼痛继续跳进火海去抢救衣物。一个战士在火光中从竹楼顶上滑下来了,只见他翻身爬起,又灵巧地攀上了屋脊,火焰烧上了缅寺前的大树,缅寺的一处楼板也燃着了。战士们踩着烈火上树挥斧砍掉了燃烧着的树枝。英勇地和傣族兄弟一起,奋战了三个多小时,终于把火扑灭了,把缅寺、仓库和旁边的许多座竹楼从大火中救了出来。
接着,部队又派来了一批身强力壮的战士帮助受灾的傣胞重建家园。他们跑到二十多里外的大山里去砍竹子,不几天就盖起了几十间竹楼,使傣寨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岳波外海的七十三岁的老父亲逢人便说傣寨新生了。当战士们踏上归途的时候,全村老老小小都送出村来。缅寺里的老佛爷双手捧着“佛枕”献给战士,感谢解放军从烈火中救下了缅寺。
“金凤凰来了!”
解放军某部八连路过古绿堆牧场,被眼尖的孩子首先发现了,顿时,宽阔的草原上响起了“金凤凰来了!金凤凰来了!”的呼声。热情的牧民个个要拉解放军到他家歇脚。
战士们一住下就帮助群众干活。清晨,牧场上的牦牛还没有赶上山之前,他们就提着桶挤奶去了,有的人留在家就把鲜奶打成酥油。战士雷兆成看到房东燃料快烧完了,就背上背篓去拾干牛粪和柴火。住在卓玛家的战士李相久还抽空给卓玛的两个小阿嘎(小孩)理发、洗头洗澡。当卓玛劳动归来发现自己孩子变了样子时,她惊讶地叫了起来:“我的新人儿,只有天菩萨才能把你们打扮得这么漂亮。”
战士要离开牧场了,牧民们都赶来欢送。他们把煮熟的鸡蛋,新打的酥油硬塞进战士的挂包,并且亲热地问战士:“下次什么时候再来?”
荒原上的新生儿
一辆马车缓缓行驶在怒江河畔一条起伏不平的公路上。突然在一棵大青树下停了下来。车上传来一阵刺耳的妇女呼叫声。这声音惊动了在附近开荒的战士,他们立即放下锄头镰刀,向马车奔来。
马车上载着农场女工李美媛。她产期临近,在去医院的路上因为马车颠簸,就要临盆了。周围是一片荒野,哪里去找医生呢?战士商量了一下,觉得这关系着两条生命,一定要想法使孕妇母子平安。他们把孕妇抬进了自己临时搭起的茅屋。将房屋四周透风的地方用被单遮了起来,又把洗净的被褥给产妇铺上。部队卫生员临时当了助产士。不久,“产房”里传来了婴儿落地的啼声,一个男孩在荒野茅屋中安全降生了。
打这以后,战士们每天轮流照料孩子和母亲。有的人把自己的新衬衣拿给婴儿用,把煮好的糖鸡蛋端给产妇吃。七天以后李美媛在战士的关怀下恢复了健康,平安回到了家里。茨碧河上救“金花”
一天清晨,棉花村生产队十七岁的白族“金花(女劳动模范)”杨桂美同一个女伴上棉花山去采药,走过茨碧河上落满银霜的一座便桥时,不小心一个踉跄滑进河中,被凶险的激流卷走了。她的女伴吓得惊惶地喊叫起来:“救人呀!救人呀!”
山风把求救声传到正在附近操练的某部战士耳里,他们立即停止操练向河堤赶来。新战士赵立泉见岩跳岩,见沟越沟,抢先登上河堤,只见下游不远处水面上一个黑点时隐时现。他棉衣也顾不得脱,纵身跳下了河,用力朝下游泅去。他的游泳技术不高,又穿着沉重的棉衣,一到河中就喝了几口河水,身体也被暗礁撞碰得很疼,他忍受着这一切,终于在一处水流较缓的地方,追上了姑娘,抓住她的手,用力向河岸拖。这时,他觉得自己的身体像坠上千斤石一样渐渐向河底沉去。他在水底挣扎了多次也没能露出水面。他想:“一定要救出姑娘,决不能松手。”他在水底倾尽全力用头顶住姑娘的身子,让她露出水面。当战士王本训和李富荣赶来把姑娘救上岸,赵立泉已筋疲力竭被激流卷了下去。王本训和李富荣二次下水,追了八十多米,才把他救了上来。
解放军战士茨碧河上救“金花”的事迹,很快传遍了茨碧河两岸,人们颂扬说:“有大军同志在身边,什么风险都能化为平安。”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