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研究原始社会末期情况的珍贵材料 大兴安岭鄂温克族猎民生活剪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22
第2版()
专栏:

研究原始社会末期情况的珍贵材料
大兴安岭鄂温克族猎民生活剪影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派出的一个调查组,近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调查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珍贵的材料。下面介绍的是关于聚居在额尔古纳河畔大兴安岭深山密林中的鄂温克族猎民的一些情况。这部分猎民,解放前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历史阶段。
在“乌力楞”里
鄂温克人把自己原始的家族组织叫作“乌力楞”,原意是“子孙们”、“住在一起的人们”,表示“乌力楞”是以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
解放前,这里的猎民中虽已出现私有制,但人们依然遵守着古老的习俗,把团结互助视为自己的天职。当一个猎民缺乏粮食或其它生活用品时,便可以到别人家里拿来使用。人们互相借用东西的情况极为普遍,一般都不必付给任何报酬,有时甚至不用征求物主的同意。猎民们在森林里修建贮藏衣服、食物的仓库,门上从不加锁,别人可以自由地借取他需要的东西,只需事后按原数归还就行了。
鄂温克人都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平等的,而且彼此认为有义务抚养鳏[guān]寡孤独,不使一个人流离失所。他们每次分配兽肉、兽皮时,总要给一些丧失劳动力的人,或是给没有亲属赡养的人多分一些。人们在分配猎获物的时候,具有谦让助人的美德,优秀的猎手分得猎品有时比别人少一些,他不仅不计较,反而感到这是一种荣誉和骄傲。
猎民对待生活资料的态度,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消费的需要。他们把盗窃看作是一种最可耻的行为,从孩童时代起,人们就受到这种教育,因此,为私利而互斗的事件,几乎很难看到。
社会舆论,在这里具有极大权威。猎民自觉地遵守古老的不成文法的行为规范。前几年,个别小家庭发生过虐待养子的事。犯错误的养父立即遭到家族成员的指责。
亲爱的“索格召”
驯鹿,是鄂温克人从事狩猎生产的主要工具之一。它原是我国北方一种野生动物,后来被猎民捕来,用藓苔喂养,成了驯鹿。鄂温克猎民叫它是“索格召”。
以采食藓苔类植物和蘑菇为生的驯鹿,性情温驯,晚间露宿,不需圈棚,容易管理。它的寿命一般为十五至二十岁。体壮的可载重四十公斤,冬季日行二十多公里,夏天日行十多公里。母鹿每年生产一次,一般一胎,也有双胎的。
鄂温克人游猎时,使用驯鹿驮运生活用具,有时用来驮运老人小孩搬家。猎民对它非常爱护,专门负责饲养管理驯鹿的妇女,对驯鹿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每个驯鹿都有个好听的名字。
滑雪板和桦树皮船
冬季,大兴安岭游猎区被积雪封盖起来,鄂温克人穿上滑雪板,在山岭间飞驰往返,追逐野兽。据这里的古代传说,鄂温克人是滑雪板的发明者。猎民们用轻而坚固的松木制成滑雪板,板面上贴上一层带毛的?皮。穿上滑雪板,每天可走八十公里。由于野兽在雪地上跑不快,就容易被滑行的猎人追获。
狩猎之余,鄂温克人常在额尔古纳河流域捕鱼。他们伐木作架,包上桦树皮,接头处用红松根缝上,再涂以松香桦皮油混合油膏。这种桦树皮船长约九米,两端尖细而向上翘。猎民们划着船去捕鱼。这里的鱼最大的重达几十公斤,一般也有二、三公斤,数量也多。每年5、6月间,天气较热,细鳞鱼、哲罗鱼成群游来,猎民们只用鱼叉就可捕获很多,他们用鱼来当主食,并用鱼皮制衣服,做烟口袋、袋子。
古代艺术
鄂温克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独具风格的文学艺术。他们善于用桦树皮、桦树上长的蘑菇作原料,用刀、剪子刻剪成各种飞禽走兽(如?、鹿、驯鹿、鸭子等),给孩子作玩具。他们自制的器皿用具上,雕刻着花草、树木、山峰、石崖等各种图案花纹。鄂温克妇女在缝制皮手套、皮口袋时,也喜欢绣上各种花纹。
在猎民们世代流传的口头文学创作中,有关于人类起源、战胜恶魔的神话故事,也有反映弓箭时代狩猎生活的故事。这些故事内容涉及的都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善与恶的斗争,找不到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痕迹。这也反映了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原始社会末期)的特点。
能歌善舞的历代鄂温克猎人,留下了一些美妙动人的歌谣。有一首老猎人创作的新婚祝福歌,歌词是:“为了祝福新婚夫妇永远幸福,在今天的舞会上都要服从我。新郎新娘要记住:劳动要流汗,对鳏寡孤独要扶持,对失去劳动力的人要关怀,生活中要和人们团结一心。”
(新华社呼和浩特21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