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全国各地近百名农业科学家和教授举行学术座谈 探讨陈永康“三黄三黑”水稻高产规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22
第2版()
专栏:

全国各地近百名农业科学家和教授举行学术座谈
探讨陈永康“三黄三黑”水稻高产规律
据新华社南京电 一个普通农民出身的研究员陈永康提出的“三黄三黑”水稻高产经验,在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者中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最近在南京举行的“三黄三黑”学术讨论会上,来自全国各地三十七个单位的九十九位农业科学家和教授们,对此展开了一场为时七天的学术争鸣。
什么是“三黄三黑”?
全国水稻丰产模范陈永康,1959年被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研究员后,曾培育过十四块各为一亩左右的晚稻试验田,其中有十二块亩产都在千斤以上,平均产量达一千零六十八点六斤。陈永康从实践中总结出“三黄三黑”的经验,这就是:在水稻发棵期间要争取足穗,返青后应看土看苗施用发棵肥,使叶色转深,植株清秀,出现第一“黑”。到分蘖盛期后,逐渐落黄,拔节之前,看情况结合轻度烤田,出现第一“黄”。在第一“黄”的基础上,根据生长清秀老健的要求,施长粗肥,达到第二“黑”。到立秋前后结合烤田,叶色转淡,出现第二“黄”。复水后看苗补施长穗肥,叶色再度转深,这就是第三“黑”。出穗前叶色逐渐退淡,出现第三“黄”。
陈永康在这次学术讨论会上,做了长达四小时的学术报告。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各个专业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他们对“三黄三黑”研究结果的论文和报告,别的省区科学工作者也提出了研究当地劳动模范生产经验及水稻高产规律的论文。在会上报告的正式论文共十九篇。这些论文和报告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以陈永康单季晚粳“三黄三黑”高产技术为中心,研究和探讨了水稻高产规律。
“三黄三黑”能否概括陈永康的高产经验?
水稻“三黄三黑”能否概括陈永康的高产经验,是这次会议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一部分人认为“三黄三黑”不能概括陈永康丰产技术经验的实质。他们认为陈永康水稻高产栽培经验是包括一系列技术环节构成的一个整体,同时,高产水稻不一定经过“三黄三黑”,如将陈永康管理的秧田期及抽穗灌浆期的黄黑计算在内,就不止“三黄三黑”,并认为科学的概括必须推动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指导生产实践,而目前“三黄三黑”不能作为植物生理的科学的概括。在应用上,黄黑变化灵活性大,也难掌握,无法指导生产。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三黄三黑”能够概括陈永康的丰产经验,认为不能将黄黑看作是单纯的叶色变化。叶色、长势、长相是相互联系而又各具有独特的内容,是看苗诊断、及时制定农业技术措施的三个方面,而叶色又是衡量长势、预估长相的敏感信号,它反映了水稻生育过程中的生理特点,它的黄黑变化也反映了丰产栽培中的促进与抑制的结合。促进与抑制合理配合是丰产的稳妥途径,促进与抑制的结果在植物上的反映就是黄黑变化。因此,“三黄三黑”虽没有包括陈永康秧田管理经验、选种经验,但它概括了陈永康的“以土为基础,苗为指标,肥水相结合的一整套技术”。
叶色变化有无内在节奏?是否生物学和高产规律?
水稻叶色黄黑变化有无内在节奏?是否为生物学规律和高产规律?也是这次会议争论的一个主要问题。部分同志认为叶色变化不是内在节奏,也不能看作是生物学规律和高产规律。他们认为黄黑变化主要是根据人的实践目的,施加农业措施的结果。如为生物学规律,其他地区早、中、晚稻也都应有三次黄黑。实际上各地水稻的黄黑是变化多端。因此叶色变化是紧紧的与栽培措施相联系的,可以将它作为看苗诊断的指标之一,而不是孤立地拿叶色来衡量是否能获得高产。另部分同志意见认为,水稻叶色变化有内在生理节奏特点,同时,它既是生物学规律,也是高产规律。他们认为从现有资料看出,不加农业技术干扰,也会出现黄黑叶色变化,不同地区不同水稻类型和品种的高产经验都有叶色变化,所以叶色变化在水稻栽培中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另外,高产的出现是符合于生物学规律的,如分蘖盛期和孕穗期都需要有多量的氮素营养,这时施肥促进分蘖和长大穗,既是生物学上的要求,也是高产的要求,幼穗分化前没有黄的出现,标志着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转折期,也是生物学的规律和穗大粒饱所要求的。所以就水稻来说,叶色的变化在生物学上的要求,和高产的要求是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叶色变化是一般的生物学规律,而不是高产规律。又有人认为叶色变化是高产规律而不是生物学规律。
专家们还对水稻叶片分组与功能分工,叶色变化能否作为看苗诊断的指标,丰产水稻的土壤条件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