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谈“偶然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24
第6版()
专栏:漫谈话剧

谈“偶然性”
在一个剧本中,如果情节、人物的发展,一切的一切都是个绝对的必然,那就会使人看了开头就知道了结尾,索然寡味;而另一方面,也有些作品相沿运用某种相似的“偶然”形式,如生产过程中的天灾、事故之类,这些事情虽非必然,但你也用我也用,偶然性成了司空见惯、似曾相识,那也就不成其为偶然而流于公式化了。
在《雷雨》里,侍萍被周朴园抛弃后嫁给了鲁贵,偏偏冤家路窄,三十年后又到了周家;在《屈原》里,奸佞[nìng]们把毒酒送给屈原,恰巧屈原不想喝,而侍女婵娟却喝了酒,中毒死了;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朱丽叶吃了假死的药,神甫派人把实情告诉罗密欧,偏偏送信人在路上耽搁了,误了期限;在《带枪的人》里,老兵雪特林到处找茶喝,恰巧在走廊里碰到了他还不认识的伟大领袖列宁……这些地方,说起来岂不都有些“巧”么?但继而一想,却又觉得它们“巧”得好!它们很深刻地帮助作者揭示了人物的遭遇,同时又使观众们相信这是可能发生的,是真实的。
运用“偶然”,并非捏造事实,追求奇巧,没有矛盾硬去制造矛盾。其实,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大量的偶然事件。历史的发展、社会生活、阶级斗争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但又不可能设想这一切的表现都是赤裸裸的“必然”。
当然,我们所说的,并不是借助于那种兔子撞死在树下之类的纯粹自然性的“偶然”,去造成守株待兔的笑柄。运用“偶然”,仍是必须以生活为基础,而不是故弄玄虚。恩格斯说:“凡表面上看去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其实这种偶然性本身始终是服从于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的。全部问题就在于发现这种规律。”(《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剧作家们应该是通过提炼、选择,找出这样的“偶然性”来。
我不认为偶然性就是作品成败的关键。我只是觉得,我们有些剧作者常常囿[yòu]于生活发展的规律或必然性等概念,深恐作品违反生活规律或怕使观众误会作者不懂这些道理,因而不能在作品中大胆地运用“偶然”。殊不知偶然和必然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往往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但愿那种富有表现力的、有着深刻的社会内容的偶然性能够在我们的剧本里很好地运用。
辽宁沈阳 顾倬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