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龙”“兽”之间——介绍“卞氏兽”化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25
第5版()
专栏:

“龙”“兽”之间
——介绍“卞氏兽”化石
周明镇
最近数十年来,世界上自然历史研究方面,有三项最突出的重大发现,其中的两项是在我国发现的。这就是水杉和卞[biàn]氏兽。(注)
“兽”是哺乳类动物的统称,“龙”是一个泛指爬行类动物的通俗名词。所谓“龙兽之间”的问题就是哺乳类的起源问题。我们要了解这个问题就得研究哺乳类的最早的祖先。但是,因为所有的哺乳类的早期的祖先和与它们接近的爬行类亲属,都已经绝灭了。我们今天只能从地层中去寻找它们的尸体遗留下来变成的化石,来进行研究。
卞氏兽是一种“龙兽之间”的古脊椎动物。它的化石是在我国云南禄丰县境内发现的。
顾名思义,卞氏兽应该是一种兽类了。事实上卞氏兽却是一种“龙”。在现生动物中,爬行类和哺乳类的界线,一般是很清楚的。蛇、蜥蜴、龟、和鳄类是爬行类。它们的身体外面有鳞片或甲板,基本上都是卵生的,体温不固定,所以被称为“冷血动物”。哺乳类身体外面有毛发,虽然在某些动物身上已经大大地退化了
(例如象、鲸和人类);在繁殖方式上几乎全是胎生的,能够用从母体分泌的乳汁哺育幼子;体温比较稳定。但是,这些特征,在零碎的化石上,几乎都是无法观察到的。我们通常发现的古代脊椎动物的化石,大都是一些牙齿和破碎的骨胳。
1938年,我国古生物学工作者卞美年氏,在云南禄丰找到了几个小的脊椎动物头骨和下颌[hé]骨化石,这是在距今约一亿七千万年的岩层里发现的。这些化石经我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研究后,证明是代表一种接近爬行类的新的原始的“兽类”。因为在那时候,这些动物,在脊椎动物分类上,被公认为近于兽类,代表哺乳类中最原始的一类。卞氏兽化石的发现和研究使学者们改变了这种看法。
世界上过去在南非和欧洲也找到过这一类的化石,可是标本的数目不多,而且都是一些零散的牙齿和残破的牙床骨。所以虽然远在十九世纪的六十年代就已找到了它们的化石,但是因为没有较好的材料,问题也就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卞氏兽的化石比较多和完整,它们的发现使许多过去无法知道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在头骨上最明显的差别,表现在牙齿和上、下颌骨关节部分的构造上。
爬行类的牙齿,构造比较简单。上、下颌骨,和同一颌骨的前后方的牙齿,基本上都是一个式样的。哺乳类的牙齿和爬行类的牙齿有很大的差别。牙齿的构造较复杂。不但上、下牙齿式样不同,并且同一颌骨上前后不同部位的牙齿的形态和功能也不一样。前面的门齿和犬齿主要是用作获取食物或防御的工具,而颌骨后面的颊齿则起着切碎和磨嚼食物的作用。所以,爬行类只能吞噬食物,而哺乳类则在把食物吞进肚子里去以前,先在嘴里用牙齿进行切割、磨嚼等初步加工。在下颌骨和头骨的关节方式和构造上两者也有重大的差别。爬行类的下颌骨是由数块骨头组成的,在下颌骨的后上方有一块“关节骨”,通过它再和头骨下侧一块叫做“方骨”的小骨相接触。哺乳类的下颌骨是只有一块骨头组成。原先在爬行类中作为下颌和头骨关节的两块骨头——关节骨和方骨,已经从上、下颌的关节部退出去,转移到中耳里面,变成了中耳腔内传音装置的一部分。这个改变,在爬行类向哺乳类进化的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这样使哺乳类在听觉器官的传音和与颌骨相联系的咬嚼食物的装置上有了根本的改进。
卞氏兽的牙齿是哺乳动物式。上、下颌骨上面前后的牙齿已有了分工。但是,更重要的颌骨和头骨关节部的构造却是爬行类式的。加上其他一些骨胳上的特征表明卞氏兽是一半像“龙”,一半像“兽”。它是一种“龙兽之间”的动物,代表脊椎动物从爬行类发展到哺乳类的过渡类型。
卞氏兽和其他属于同一类的动物,过去认为都是哺乳类。由于卞氏兽的发现,和对后来新发现的一些材料的研究,现在几乎全世界的动物学家都认为应该把它们归入到爬行类中去。这样一来,哺乳类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时代被推近了,也就是说把哺乳类动物的进化历史缩短了将近五千万年。卞氏兽的发现所以引起古生物学家和动物学家广泛兴趣的另一原因,是因为哺乳类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类,并且,在动物分类上,我们人类也是一种哺乳类,所以,在最早的哺乳类中,也包括我们人类的远古的祖先。
〔注〕:另一重要发现是1938年在非洲东海岸外印度洋中发现的拉蒂曼鱼。它和我国的水杉一样是一种著名的活化石。
(附图片)
卞氏兽的头骨和下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