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海贝生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25
第5版()
专栏:知识小品

海贝生辉
佘大奴
在辽阔的海洋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贝类,它们除一部分被开采供作食用之外,更多的是自生自灭,只剩下外壳被海浪、潮水带到岸边,散布在海滩上。
不同品种的贝类,其外壳的形状、颜色、大小、厚薄各异。有的大得像个簸箕,有的小得像颗米粒;有的杂色相间,花纹奇丽,有的洁白如霜,全无斑迹;有的保存本来的颜色、形体,有的被流水和细砂淘磨得光洁如洗;有的像粗陶,有的如细瓷;有的像上了釉彩,有的像刻有图案。
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从北到南,盛产各式各样贝壳。如辽东半岛南端的旅大,出产虎斑纹蛤片,喇叭状海螺,彩云般的蛎壳,珍珠似的扁螺。西沙群岛有形似圆锥、表有赤紫斜纹的马蹄螺;有外披红纹、里呈乳白的砗磲[chē-qú]贝;有大得像一颗椰子的椰子螺;有像一顶帽子的唐冠贝;有像一支喇叭的天狗螺;有像一把小伞的伞贝。还有美丽的锦身贝、凤凰贝、花瓣贝、初雪贝、蜘蛛贝、鹅掌贝、扇贝等。……据不完全的统计,光是西沙群岛出产的贝壳,就有二百五十种以上。
远在原始社会渔猎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贝类。那时候的人都是“近山者猎兽捉禽,临水者捕鱼捞贝”。我国辽东半岛等沿海地方所发现的“贝冢”,就是古人取贝为食,积壳成堆的遗迹。
古人除以贝肉为食之外,也以贝壳为工具、饰品,如在“贝冢”中发现有贝斧、贝针、贝圈等物。在北京附近的山顶洞人居住处曾发现有被磨出圆孔的贝壳,这说明远在五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利用贝壳了。
在原始商业中,曾采用贝壳作为交易的货币。《汉书·食货志》对贝壳货币的使用“价值”有详细的记载,说明古人曾按贝壳的大小尺寸分为“五品”。秦汉以后,虽“废贝行钱”,但许多表达交易、价值的文字如贾[gǔ]、贸、卖(賣)、买(買)、财、货等,其中还多保存一个“贝”字。
不久前在三门峡市李家窑村虢[guó]国首都上阳的墓地遗址发掘出一批器物,其中有一些木胎的漆器皿上,镶嵌有蚌壳磨制的圆珠。这说明距今两千六百多年前春秋时代的“虢国人”就懂得利用贝壳作为艺术点缀品。宋人苏籀[zhòu]的《栾城先生遗言》有“公闻以螺钿[diàn]作茶器”的记载。明人曹昭撰的《格古要论》说:螺甸器,宋时皆于坚漆上嵌铜线,然后镶以螺甸,其花色细致可玩。这里所说的“螺钿”、“螺甸”,均系以螺壳施工磨制而成之物。在发明制造玻璃之前,人们就利用贝壳磨成薄片,嵌于门窗的小木框中,充作既能透光、又能挡风之物,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从一些古老建筑物中找到这种创造的遗物。
古时还有直接以贝壳作为器皿的,如《清异录》载:以螺为杯,薮穴极弯曲,则可以藏酒,有一螺能贮三盏许者,号为九曲螺杯。此外,从“海月团团入酒螺”,“渌酒白螺杯,随流去复回”,“红螺杯小倾花露,紫玉池深贮麝煤”等诗句中,也可窥见人们利用贝壳作为生活用具的痕迹。
利用贝壳作为艺术点缀品和生活实用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最近在首都北海团城的展览会上,我们看到了利用各式各样的贝壳雕刻、磨制、粘缀、组合而成的挂屏、屏风等艺术欣赏品,以及烟具、文具、台灯、瓶插和鱼缸等实用工艺品,其中如用整个贝壳雕空的“云母拉花”,珠光闪灿,胜似玉璧;用大型海螺叠成的台灯、壁灯,形态自如,美观实用;用杂色小螺串成的手提包,工细花匀,别具一格;用贻贝壳等胶合而成的“梅瓶”,小巧玲珑,分外可爱。这些工艺品之所以惹人喜爱,除感谢大自然为我们造就如此丰富多采的贝壳之外,更应该钦佩艺人们独到的匠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