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忧乐在心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26
第4版()
专栏:

忧乐在心头
梁汝怀
自从北宋大政治家范仲淹在他的《岳阳楼记》里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言,它一直就成为许多仁人志士自勉的座右铭,成为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者的襟怀。忧国忧民,处处事事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的疾苦安乐为重,这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的道德标准。封建统治者鼓吹忠君,而人民大众却自有衡量的准绳,那就是看他是不是忠于人民和民族的利益。合之则褒,不合则贬;决不含糊。范仲淹文中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君”字在这儿并不全代表个人,也还象征着国家的政权。否则,后文的“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天下”,就无从寄托了。恐怕这也就是这两句名言千古不朽的原因。
这种容纳天下忧乐的壮阔襟怀,在旧时代里曾经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去追求和献身于人民的事业;在新时代,它就被赋予更崇高更深刻的含义,成为革命者的崇高理想。许多人为它沥血沙场,陷身囹圄[líng-yǔ];许多人为它奔走道路,仆仆风尘;许多人为它鞠躬尽瘁[cuì],死而后已;许多人为它深谋远虑,寝餐俱废。古人所追求的境界,只有在今天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不仅在伟大的导师和领袖们身上,在许多革命先烈、革命前辈们身上,即使在更多人民的干部、人民的勤务员身上,我们都可以体会到这种熠熠[yì]的光辉。
就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即将举行的时候,在报纸上看到济南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苏乐文同志的事迹(3月21日人民日报一版),深深为他那以人民的忧乐为自己忧乐的崇高风格所感动。人们把他当作当家人,对某项工作有什么批评和建议,对某些方面或某些干部有什么要求和意见,都愿找他去谈谈。本来,菜市场下水道堵塞,某个地段马路不平,房子漏雨,孩子生病,都可以由有关的部门去解决,但是为什么人们都愿意先同“苏代表”谈呢?难道他能够修下水道或者开药方吗?不,苏乐文同志并不会这些业务,但他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耿耿忠心,他能分担人民的忧愁和欢乐,能全心全意地替他们去找有关部门解决问题。他修的是人民心灵上的通道,他开的是鼓动人民积极性的妙方。
对于一个全心全意为革命的人来说,什么是他的最大的忧愁呢?那就是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解决,在生产、工作、生活和情绪上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即使是小小的疙瘩吧,没有去及时解开,他的心就不能平静。什么是他的最大的快乐呢?那就是当这些问题和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了,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心情舒畅了,大家一心一意,共奔前程,他也就得到最大的欣慰,最大的喜悦了。
刘少奇同志在《论党》里说到过:“凡对人民有利的事业,即是对党有利的事业,每个党员都必须尽力去作。凡对人民不利的事业,即是对党不利,每个党员都必须反对,必须避免。”共产党员、人民代表苏乐文同志,正是作为人民群众忠实代表的榜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