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农谚简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27
第5版()
专栏:

农谚简论
游修龄
农谚是我国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的结晶,以歌谣谚语的形式,世世代代,口头相传保留下来,富有深刻的科学道理,是我国农业遗产中极其丰富的宝贵的部分。
考察目前各地流传的农谚,常常可以发现其中很多是流传相当久远,在古书上已有记载的。例如,浙江农谚:“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就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沈氏农书》引“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冠以“古人云”三字,可见这句农谚决不是起源于明代。各地普遍流传的“收麦如救火”、“无灰不种麦”等,在十六世纪初的《便民图纂》中已有引载。苏北农谚:“要知五谷,先看五木”,见之于《齐民要术》收种第二:“五木者,五谷之先,欲知五谷,但视五木”……。有些农谚竟可远溯[sù]至数千年前,如浙江农谚:“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就见之于西汉时桓宽的《盐铁论》轻重第十四:“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由于农谚的来源可以不断追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农谚的起源与农业的起源是一致的,而农业的起源远早于文字,所以农谚的起源也可以说在文字之前了。如果说,音乐、舞蹈、歌谣都起源于劳动,那末,农谚实在是农业劳动中从歌谣分化出来的一个重要分支。歌谣与农谚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主要是描写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即着重社会关系的;而农谚则主要描写人与自然斗争,即着重生产方面的。不过这样的区分是逐渐发展的结果,实际上二者之间还保留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为农谚的范围本来就很大,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而农谚的音律和谐,合辙押韵,形式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也很难与歌谣截然划分,特别在古代社会中更是如此。例如《诗经》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既是歌唱农事操作的,又是农民抒发感情的,尤其是《七月》一篇,通过农民自述一年到头的辛勤劳动经过,可以看出其中已有鲜明的农谚成分。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谚才从歌谣中逐渐分化出来,同时关于生产经验的农谚也不断增加和丰富。应当看到,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宝贵的经验,极鲜见之于“经传”,主要是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加以传播来指导农业生产。
在农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上,从选种、播种、施肥、田间管理到收获都有一定的农谚。例如,关于水稻选用良种的农谚有:“种好稻好,娘好囡[nán]好”。关于播种的农谚有:“梨花白,种豆大”,“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青蛙叫,落谷子”,“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紫云英)正当时”,“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甚至还有总结失期播种的教训的农谚,如:“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关于培育壮秧的农谚有:“稀秧密谷”,“秧好半年稻”。关于插秧技术的农谚有:“会插不会插,瞅你两只脚”,“早稻水上漂,晚稻插齐腰”。关于施肥的农谚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种稻难种三黄稻”。关于田间管理的农谚有:“处暑根头摸,一把烂泥一把谷”,“三耕九耘田,砻糠变白米”。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好像有了技术指导手册一样,在农业生产中就能抓紧节候,不违农时。
我们将各地流行的农谚加以比较,可以发现:第一,农谚带有地域性。农谚的地域性实际上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浙江农谚:“麦黄种麻,麻黄种麦”;陕西农谚则为:“麦黄种糜,糜黄种麦”,反映了作物的播种时间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华北农谚“七金八银、九铜十铁”。“秋收不耕地,来年不能定主意”,反映了北方冬季休闲、一年一熟耕作制度;在南方就不是这样,浙江农谚:“草子种三年,坏田变好田”,“草压花、麦压芒、菜压角”,反映在浙江地区冬季不是种绿肥,就是种大小麦、油菜(以及蚕豆、豌豆)等,是很少休闲的,更没有七月八月就耕地准备过冬的。地域性差别最大的是播种期,例如种麦,华北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浙江种麦农谚则是:“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或“立冬种麦正当时”。又如种芝麻和小米,华北农谚:“小满芝麻芒种谷”;浙江农谚则是:“头伏芝麻二伏粟”。第二,各地的农谚又具有普遍性。许多农谚,尽管地区不同,条件不同,却都有类似的说法,浙江农谚:“割麦如救火”和华北农谚“麦收如救火”一样;“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在浙江、苏北等地都有同样农谚:“六月不热,五谷不结”,“有钱难买大肚黄”等等。各地农谚所以具有普遍性,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是它本身遗传性的表现,其所要求的环境条件、栽培原理往往是有共同性的。
概括性和科学性是农谚的最重要特点。由于农谚是口头相传的,它不可能长篇大论,必须简短流畅,便于记诵,但它的内容又很丰富,所以必须精炼深刻,发人深思。这就必然使农谚发展成为高度概括的、短小精悍的经验结晶形态。很多农谚看来简单浅显,却包含有深刻的科学原理。例如浙江种植绿肥的农谚:“若要草子好,经常三分燥”。一般地说,草子是喜欢湿润的土壤的,特别是草子种在稻田里,是足够湿润的;但喜欢湿润不等于不需要空气,农民特别指出了“经常三分燥”的关键。据科学研究表明,草子田土壤的湿度以70%左右最好,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增加氧化层的厚度,缩短还原层的厚度,使根系及根瘤的发展良好。这就是农谚的精练、概括性和科学性所在。“山园直插,荡园斜插”,这是指扦插甘薯藤要根据土壤水分条件来决定扦插方式的,山地土壤干燥,宜插得深些(直插),平地地下水位高,可以插得浅些(斜插),都有利于发根。“牛粪冷,马粪热”,因为牛粪含水分较多,微生物的活动弱,分解缓慢,施入土壤后,不能增高土温;马粪含水分较少,通气性好,易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热量较大,施入土壤后,有增高土壤温度的作用。这些农谚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可以予以解释说明的。此外,有好些农谚所含的意义,还需要作深入的科学研究试验才能揭发其本质,例如“种稻难种三黄稻”,“有钱难买大肚黄”。其中关于晚稻的“三黄三黑”问题(见1962年3月22日《人民日报》),现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又如农谚“九耘谷无毛,三削麦无糟”,深刻地指出中耕除草对作物品质的影响,在农业科学上对这些方面也还需要进行研究。
农谚是最典型的群众的创作,它的作者就是广大的群众,它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产物,它与群众的关系像鱼与水的关系一样密切。这就决定了农谚的思想、感情以至于表达形式必然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而且生动活泼,风趣横生,把一些生产经验用通俗的流利的口语表达出来,使群众乐于记诵,便于相互传播。农谚中最常见的是把生产技术措施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说明,如说明秧田施肥关系培育壮秧的重要性,农谚并不直说秧田施肥要如何如何,而是说:“好酒好肉待女婿,好粪好料上秧田”,使人领会到要以待女婿那样的亲切心情来搞好秧田施肥工作。拔秧以前要略施“起身”肥,以利发根,但又不必太多,农谚就说:“秧苗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来喻起身肥的作用、分量,恰到好处。冬季种麦子没有灰肥是个大问题,农谚用“无灰不种麦,无酒不请客”来强调说明灰肥的重要性。稻苗缺氮肥,叶片发黄,亟需追施肥料,农谚用“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来讽喻。玉米打顶后可以促使结棒子粗壮,植株生长有力,农谚就用“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来刻划。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种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荠[bí-qi]”,“秀稻黄,吃块糖;秀稻黑,没得吃”等,都是生动活泼而又寓意深刻的好农谚。我们在继承农谚这份遗产,总结农谚特点的时候,应当把农谚的这种通俗性和群众性的特点很好地继承下来,并加以发展。
还有一部分农谚带有阶级的烙印。在过去的农谚中反映出许多旧社会中农民困苦生活的境遇,例如:“人怕老来穷,稻怕秋来旱”,“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反映了农民生活经常处在朝不保夕的境地,不卖掉棉被就无法进行水稻生产。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谚语固然好像一时代一国民的意思的结晶,但其实却不过是一部分的人们的意思。……某一种人,一定只有这某一种人的思想和眼光,不能越出他本阶级之外。”有一首新歌谚说得好:“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时代唱什么歌,什么阶级说什么话。”在过去的农谚中也反映了阶级性,例如,同样是“租田”,地主说是:“租田容易讨租难”,农民却说:“租田容易缴租难”。旧社会中地主阶级垄断粮食,囤积居奇,造成人为的粮食紧张:“庄家主生的俏,越贵越不粜[tiào]”。农民并不甘受剥削阶级的无尽榨取,在农谚中也反映了农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情绪,认识到自己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孔子、孟子,当不得我们挑谷子”。
还应当看到:在过去农谚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糟粕,带有宿命论的色彩,如:“田莫与岸争,人莫替命争”,“家有三等田,不必问神仙”,“欲知来年荒不荒,八月十五看月光”等。
农谚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实践而向前发展的。全国解放后,出现了许多新农谚,反映了农民群众的积极、进取、乐观,充满信心的精神状态,反映了时代的面貌焕然一新:“土改人翻身,改土田翻身”,“生土年年加,产量步步高”,“深耕需肥多,肥多需深耕”,“种子田,好经验;忙一时,甜一年”,“前熟为后熟,熟熟为全年”,“人工授粉好处多,颗颗荞麦挂珍珠”,“玉米结婚,子子孙孙”等等。这些新农谚,既继承了历史上农谚的优良传统,又赋予了农谚以新的内容。
我国农业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以我国幅员的辽阔,气候条件的复杂,耕作制度的差别,作物种类的繁多和栽培经验的丰富,是世界各国所罕见的。劳动人民长期以来所积累的经验,很大一部分蕴藏在各地的农谚中。农谚是我国农业遗产中的一个宝藏,我们在浙江一省初步收集的结果,单是关于农作物栽培方面的农谚即达千来条,如加上关于气象、天时、果树、蔬菜、畜牧等方面的农谚则不下数千条,从全国范围来推算,其蕴藏量当以万计。从我们搜集到的农谚来看,其中有许多的确是字字珍珠,千百年来放射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很好地加以发掘和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