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县委书记和名牌农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28
第2版()
专栏:

县委书记和名牌农具
中共亳县委员会写作组
新华社记者 李明回 丁在朗
去年秋天,安徽亳[bó]县许多手工业工厂或供销合作社的门市部里,出现了农具积存现象,而在县委工业部和县手工业管理局的办公室里放着的调查材料,却说明农村人民公社要求大小农具的胃口还很大。为什么制造出来的当令农具,卖不出,而农村又缺少农具呢?
这个问题引起了中共亳县县委和县手工业管理局的注意。县委书记周茂新根据县委的指示,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有一天,他在县城的街道上,看到一个社员抱着一块破犁面找地方锯补。一问,锯一个犁面要花七块多钱。周茂新便对他说:“你到门市部里买个新的多好,只四块多钱一个,锯一个破的几乎可买两个新的啦。”这个社员以为在他面前的人是手工业工厂的,便直率地说:“你们那厂里出的是啥家伙,两个也比不上这个破的呀。我这是真正的河南怀庆货!”说着,他把犁面拿出来一亮,果然银光闪闪,令人喜爱,不愧是行销十多个省的名牌货。这个社员还接着说:“你看,人家这货,我宁愿多花几个钱锯补一下,也要用它。”
这件事对周茂新启发很大:农民对名牌农具热爱到这种程度,如果在农具制造供应方面单纯满足数量需要,忽视提高质量,显然是不行的。因此,提高农具质量应是农具生产部门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天,周茂新到魏岗公社检查工作。正巧碰上逢集,社员熙来攘往,嘴里尽说着买锄买耙的事,可是,总不见社员掏钱去买。周茂新有意问一个社员:“供销社农具多得很,你想买啥呀?”社员说:“想买张梁广法打的梁家锄,人家那锄使起来真趁手,可是多年看不到了。”
“梁广法如今在哪里呢?”
“老早在城里河下一带,现在不知哪里去了。”
周茂新回到县城不久,就到河下一带打听这个梁广法。河下,过去是打铁铺聚集的地方,1955年铁匠们合作联营,迁到街里去了,谁也不知道梁广法在哪个社或厂里。一连找了三个厂,最后在城关机械厂找到梁广法。
梁广法五十多岁。他在十岁时开始跟胞兄学艺,十六岁单立门户打锄,已有三四十年的经验。他制造的梁家锄,趁手耐用,轻便美观,不仅周围几个县知名,而且还行销邻省县份。参加城关机械厂以后,虽然梁广法也锻制了大批农具,但由于工人增多和劳动组织的变化,他在制造锄头时,不能把梁家锄的各种制作特点体现在每一个工序中。
周茂新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建议这个厂改进劳动组织,迅速建立专炉,由梁广法带领两个助手,锻制梁家锄。并且鼓励梁广法说:“老梁,社员们都喜欢用你打的锄头,你一定要把梁家锄的名声恢复起来,满足群众需要啊。”不久以后,梁家锄果然又在亳县市场上出现了。
梁家锄恢复生产以后,周茂新把推广地方名牌农具的情况向县委作了汇报,同时经常访问社员了解名牌农具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有一次他到县南双沟公社一带去工作,发现当地农民对“梁家锄”并不很感兴趣。一打听,原来这里社员喜欢用王修德的锄头。这又对周茂新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王修德是王庄年纪最大的老铁匠。他打的农具锐利轻便,坚固耐用,特别适应亳县南部地区的土质状况。这一带大多数是淤地,一般农具在这里是使不上劲的,而王修德打的农具,湿地不沾泥,干地也不打颤,大受群众欢迎。
周茂新访问了王庄,在双沟机械厂里找到王修德,同他谈了心。王修德在厂里的工作情况和梁广法类似,不同的是王的年纪更大,在继承他的技术经验方面,问题显得更突出。谈心中,周茂新还了解到王修德打的其它农具也很有名。例如他打的筒子锨,甩泥不沾稀泥;他打的镰刀用到镰背只有指把宽,仍很锋利。过去他在产品的边缘上冲上一个眼子,当地群众都熟悉这是王修德产品的标记。周茂新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除建议工厂调整了王修德的生产外,并鼓励王修德在产品上还是冲个眼子,把名牌货的牌子打起来。王老汉听说这事又高兴又感动地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一定要为国家生产更多更好的农具。”
从双沟公社的例子,周茂新感到名牌产品,各响一方,由于地区的差异,单树立一种名牌是不行的。因此,他又组织手工业部门的同志广泛“访师求贤”,把凡是“各有特点,群众欢迎”的名牌产品,都挖掘出来。这样,这个县有名的夏金声的镰刀、菜刀,于俊杰的砍刀等名牌产品,都陆续恢复了生产。
名牌农具恢复生产以后,所有手工业厂社的领导干部,对质量的观念加强了。许多工人看到老师傅制的名牌货受到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欢迎,愈益感到自己过去操作的粗糙和学习技术的不够了。在今年1月中旬县委召开的手工业会议上,周茂新根据县委的意图,因势利导,向手工业厂社提出“树立质量第一思想,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要求。同时决定把阴历二月十九的薛阁庙会,作为全县小农具质量评比大会。
恢复了一些名牌产品的生产以后,周茂新仍然注意经常了解农具生产中的新问题。有一次,他来到张集公社,顺便打听农民对农具的需求情况。社员赞美木犁打得好,说:“木犁比以前进步多了,可就是有一件,没有钉犁溜子(犁托),这样要不了一年,木犁就磨坏了,多可惜呀!”
周茂新把社员的犁溜子拿来一看,真是“貌不惊人”,一个小小的铁托子,一个人一天起码能制三四十,可是为什么不在犁上面钉上一副呢?社员还说,厂里不造也没啥,只要有犁溜子卖,我们买来自己钉也可以。周茂新了解这个情况后,回到县里同手工业局的同志进行研究。原来这些零件过去也有生产的,只是卖光之后没有再制,忽略了。周茂新建议手工业局马上作安排。两天时间,城关青年机械厂就生产了三百多副,在门市部一摆,社员来买的络绎不绝。论价钱,只不过六角钱,可是社员说得好:六角钱是小事,钉起来,一张犁可以多用四五年呢!周茂新通过这个例子向手工业部门提出,解决农具问题中,管理干部不仅要研究解决厂内问题,还要面对农村,经常调查群众的要求。亳县手工业部门干部,在认识提高以后,许多新气象出现了。过去生产犁铧,只生产“公子帽”一种形式,现在“牛舌帽”、“小鼓铧”十多种样式都生产出来了。过去缺木杈,现在用铁齿代木齿的“铁木杈”生产出来了。这种铁木杈既牢固、又轻便,群众也赞扬工厂想得周到。
由于中共亳县县委对这一工作的重视,全县小农具的生产,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