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乌鲁木齐河治理经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29
第1版()
专栏:

乌鲁木齐河治理经过
乌鲁木齐河,发源于天山北坡冰大板,全长一百多公里。河床由戈壁砾[lì]石构成,宽广散乱,纵坡大,泥沙多。解放初期,沿河渗漏流失的水量约占全部河水的70%。由于水源依附融冰消雪,很容易受气候影响,春秋水量奇小,夏季洪水特大,虽然全年河水径流量四亿二千万立方米,但除洪水季节外,河床内终年只有一股细小的溪流。乌鲁木齐地区又处亚洲大陆腹部,年总降雨量只有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毫米左右,蒸发量却在八百毫米以上。解放前,人们无力同大自然搏斗,全灌区近百万亩耕地到解放时只耕种六万亩。那时,每逢春秋枯水期,庄稼还不免受旱;夏季山洪暴发,又常常冲毁沿河一带的庄稼、房屋、道路、桥梁,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解放后,根据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治理乌鲁木齐河的愿望和发展农业与工业生产的需要,负责领导治理乌鲁木齐河的有关部门,切实地调查研究了乌鲁木齐河的特性,按照当地人力、物力、财力等可能条件,从1950年冬天开始,采取因地制宜、分期分批和先易后难等办法,先治中游,再治下游,最后治理上游。因为中游位于乌鲁木齐市近郊,人口集中,原来又有简单的灌溉设施,先从这里着手,劳动力较易调集,投资较少,既能尽快就近解决当时乌鲁木齐市农业工业生产建设的用水问题,又可通过这一阶段的治理工作,逐步掌握乌鲁木齐河的自然规律,为进一步根治乌鲁木齐河创造经验。下游是低洼平原,这里有从上游渗入地下后又上返地面的大量泉水,土地比较肥沃,因此接着便在这里建筑了八座中、小型水库,引蓄了大量地下泉水,修建了比较完整的排灌系统,并采取了一些措施,降低了下游两岸农田的地下水位,改良了沼泽地和盐碱地。在初步完成了中下游的治理工作和取得了兴修水利的经验之后,再发动全灌区的人民治理纵坡很大、全系戈壁砾石岩层、工程十分艰巨而工作量又大的上游地区。由于治理工作比较切合实际,讲究实效,头三年中就扩大了灌溉面积九万多亩,改良了沼泽地和盐碱地十五万多亩。从1954年到1957年治理下游期间,每年都修一定数量的工程,扩大一部分受益面积,几年中便扩大灌溉面积近十五万亩。1958年以来,在大力根治上游和沟通上、中、下游整个灌区之后,灌溉面积迅速扩大了四十万亩,促使粮食和蔬菜产量大幅度增长,并为上游地区发展畜牧业和养鱼业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增加了城市绿化、工业建设、发电等用水的供应量。
在乌鲁木齐河的治理工作中,当地执行了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方针。根据从治河实践中初步取得的经验教训,并按照生产发展的需要,逐步修改了原订治理计划,改善了治理工作。例如初期治理中游时,由于对下游农业生产发展速度估计不足,加上当时缺乏混凝土和水库容量小,设计修建的和平渠总干渠过水能力偏小,工程质量低。两年后,下游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了,需水量超过了可能的输水量,同时当地已能生产水泥,也修成了容量较大的水库。于是,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重新改建了和平渠总干渠,提高了工程标准,加大了过水量。从这次返工的经验教训中,有关部门对全河的上中下游引水、蓄水及灌区开发远景进行了全面安排和比较,编制了乌鲁木齐河流域规划和新垦灌区规划,使当前工程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密切连系起来。又如从实践中摸索到了防冲防渗是修好渠道减少水量流失的关键,各灌区便根据已有的条件,提高工程质量,逐步把全部干渠修建成或改建成干砌片石、卵石甚至混凝土渠道,使渠水有效利用系数比改建前提高15%。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