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不辞劳苦为病人——记一个农村卫生所所长王玉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30
第2版()
专栏:

不辞劳苦为病人
——记一个农村卫生所所长王玉堂
“亲爱的王爹:我们都是你亲手治好的重病人,现在个个愉快地参加了生产。我们真不知怎样谢你,只有崭劲把生产搞好……
老河大队社员段兴国等十四人”
湖南省南县华阁人民公社新鱼口卫生所所长王玉堂,经常收到社员这样的感谢信。被社员们叫做王爹的王玉堂,是一个贫农出身的五十一岁的老医生,行医已经三十多年了。他勤勤恳恳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几年来多次被评为县、人民公社的先进工作者,是华阁人民公社的一位模范人物。
深山采药
新鱼口卫生所用的一些药物,有许多是王玉堂和他的徒弟们自己从南山上采来的。南山离新鱼口有三十多里,山势陡峻。过去在采药人员中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采药难,采药难,南山采药更为难,爬山爬得脚发软,悬崖绝壁吓断肠。”可是,王玉堂一心为着病人,不辞劳苦地亲自上南山采药。
有一次,王爹带着两个青年学徒,背着锄头、雷公钻,挑着箩筐,冒着寒风,匆匆地往南山走去。到达山顶了,学徒们劝他多休息一下,王玉堂说:“病人眼巴巴地盼望早些恢复健康,还能休息吗?”大家接着就分途找药。突然,王玉堂高兴得大喊起来:“看!这里硬是个药库。”学徒们闻声赶到,只看见一处绝壁上,长着许多天青地白、过山龙等土药。绝壁有十来丈高,三个人望着空着急。王玉堂抬头一看,绝壁顶上长着几棵树,他高兴得笑开了:“哈!有办法了,跟我来。”王玉堂从侧面爬上山巅,拿出带来的长索,一头系[jì]在树上,一头系住箩筐,他仔细检查了绳索牢固的程度,又站在箩筐里试了试,说:“坐这东西下去,还怕采不到药吗?”学徒曾国丘看了看,有些害怕,经验丰富的王玉堂却说,“箩筐很扎实,索子也系牢了,看我下去。”说着,他拿了雷公钻坐到筐里,要两个学徒慢慢地把绳子放下去。学徒们替他捏了一把冷汗,他却坐在筐里从容不迫地向着绝壁挖药。两个钟头以后,绝壁上的药全都挖到手了,他才叫学徒们拉了上来。
就这样,王玉堂和他的学徒的足迹踏遍了各处山谷。这一次足足采了两百多斤药。
“药郎担”和“临时病院”
每当插秧、抗旱等夏收秋收农忙季节,新鱼口方圆好几里的地方,人们天天可以看到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头子,挑着一副插着红十字旗的担子,在田间、水车边、扮桶旁辛勤地奔走着。这就是王玉堂和他的“药郎担”。
提起这副“药郎担”,还有一段故事。原先,每到农忙季节,王玉堂总是背着一个小药箱巡回治疗,箱子小,盛[chéng]的药也有限,有时开了方子,社员还是要到卫生所取药。王玉堂为这事苦苦琢磨着,后来他无意中为供销社的货郎担所启发,便连忙请木匠做了一副药担子,一回可装一百四十多种药。从此,他担着这副担子下乡,就地诊病发药,救治了许多急性病人,也治好了一些走不得路的老年病人,给社员很大方便。
到卫生所来求医的,有一些是住得较远的病人。而卫生所只有两间房子,住不下病人。王玉堂左思右想,终于向隔壁粮站借了一间小房作“临时病院”。住“临时病院”的多半是重病号,饮食起居事事要人照料,够麻烦的。王玉堂动员自己妻子和学徒承担全部护理任务,妻子为病人煮饭、洗衣,学徒替病人熬药、送水。为了病人,他自己也不知耽误了多少睡眠。许多重病号经过王玉堂细心治疗,从“临时病院”出院了。
为了病人 忘了自己
不久以前,一个寒夜,北风刮得很猛,大雨落个不停,王玉堂刚刚出诊回来,电话又响了,原来是六里外的众福大队有人吃菌子中毒,要他火速前往抢救。王玉堂背起药箱,拿起雨伞,就朝门外走。外面,一片漆黑,风又大,伞打不住,索性收了伞,把药箱藏在棉衣里,冒雨摸索前进。在泥泞溜滑的路上,他一连?了几跤,弄得一身泥水,好容易才摸到病家,衣服也来不及换,就赶紧抢救病人。半个钟头后,病人清醒过来,脱离了危险,王玉堂才把衣服换下,一直陪到天明,才回卫生所。
这一年来,王玉堂夜里出诊,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不论是酷热的暑天,还是数九寒夜,只要哪里发生病情,他都是随请随到。一些病人经过抢救,转危为安。每当这时,王玉堂虽然累得喘不过气来,心里却说不出的愉快。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