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评“清宫外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11-06
第6版()
专栏:

  评“清宫外史”
彭明
 一、关于主题思想
历史剧的主题思想,首先是一个历史观点问题。“清宫外史”的主题虽然因为许多零碎故事的穿插,显得模糊,但是我们可以捉到一个线索:即它是反映了在一八九四——九五年中日战争时期中,满清政府内部的帝党与后党之争的。在这一历史题材中,剧本的若干观点是值得商讨的。
在中日战争中,帝党(载@——即光绪帝、翁同和、张謇等)是主战的;后党(那拉氏——即西太后、李鸿章等)是主和的。帝党主战,是要在战争中削弱后党;后党主和,是要保存自己的实力。两派借和战争夺权利,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主张虽异,其同为祸国殃民则一。这是对帝后之争的看法(详见范文澜所著“中国近代史”)。
剧本的作者,对这一点是掌握不够的。作者集中精力描写了帝后的私生活及其倾轧,一举一动表现得非常详尽,这让观众多了解一些宫廷的生活,自然也是可以的。但是问题在于让人看过之后,总有那么一种感觉,即:如果那拉氏(西太后)开明一些,太监李连英不那么专横,大臣们齐心,载@(光绪帝)得势,国家还是有救的。
 二、立场问题
剧作者把载@(光绪帝)描写成为很值得同情的人物,并且把太监寇连材的奴才殉主,描写得成了该剧的高峰,这就更模糊了剧的主题;而这种对于封建道德的宣扬,对人民来说,则是有害的。
载@在满洲皇族中是较有头脑的。但是他的目的何在呢?是为了人民吗?当然不是的。正如他对那拉氏(西太后)所说的那样:他的一切做为,都是为了“社稷”,都是为了“祖先的灵庙”。这对人民有什么好处呢?这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呢?至于他的主战派的人物,也不过是些空谈“尊主攘夷”的官僚,如何战胜日本,他们并无办法,(如翁同和),有办法的也说明书)。
只是“联英伐倭”(如志锐、张之洞),这比李鸿章的“联俄(指旧俄)拒日”又好了多少呢?他们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稳固自己对人民的统治。他们的主战,是不能与人民的主战相提并论的。
至于寇连材的奴才殉主,作者把它描写得有声有色,确实迎合了一部分观众的落后的封建意识。在寇连材死前“慷慨激昂”的喊出“忠臣不怕死,怕死不为忠”的时候,一部分观众热烈的鼓掌了;在他必恭必敬的向载@(光绪)、那拉氏(西太后)叩了头,并且还说了些什么“让连材临死前给老佛爷磕个头,也不负养育一场……”等等报恩的话,观众又是一阵鼓掌,据说还有的哭了。寇连材演的确实不坏,若作为表现忠于人民忠于革命的气节角色,那他会得到更多更普遍的共鸣,会给群众很大的教育。但可惜他是在扮演忠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奴才,演技愈好,对人民来说,害处愈大。京剧中有一出叫“九更天”(马义救主)的戏,是宣扬封建道德的,已在禁演节目之列了。寇连材与“九更天”中的马义,是同一类型中的人物。
此外,还有些问题,如对李鸿章的处理,剧中把他表现为一个知已知彼、非常有眼光、非常慎重的“正派”人物,这也是不恰当的。大家都知道,李鸿章是北洋军阀的开山老祖,他当时的所谓练海陆军自强,毫无对外之意,他是把海陆军作为看守地盘的私人工具的,他的主和就是要保全北洋地盘。这点在剧中是一点没有交代的。还有对与中会的估价问题,也是值得研究的。
基本的问题是一个立场的问题。站在旧的统治阶级立场上看,那拉氏(西太后)是坏的,载@(光绪帝)是好的。若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看,他们则都是旧的统治阶级,虽然应有所分别,但作为一个阶级来说,他们都是反动的。对他们不是赞赏、同情的问题,而是用历史眼光,加以揭露、分析与批判的问题。
  三、一点建议
根据报载及该剧说明书,说这是“清宫外史”的上集——“光绪亲政记”;还有下集是“戊戌政变记”。我诚恳的建议该剧的作者与演员们,找几本观点比较正确的历史书,把这个问题好好研究一下,以免再把“戊戌政变”弄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清宫外史”上集)
政协共同纲领的文化教育政策上写得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第四十一条)“提倡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第四十四条)“提倡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启发人民的政治觉悟,鼓励人民的劳动热情,奖励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发展人民的戏剧电影事业”(第四十五条)。
我建议民艺剧团好好的把共同纲领学习一下,把一些不合乎文教政策的剧本,彻底改造一番;并且多创造一些合乎政策的剧本。只有这样才是对人民有利的,只有这样才会有发展前途的。希望多多研究剧本的主题思想,要告诉观众一些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明确起来。不然,主题搞不对头,任凭演员如何努力,都将是徒劳无功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