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铲板船之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03
第6版()
专栏:

铲板船之颂
范烟桥
门外新栽的柳树,秀发似的枝条上,已在慢慢地吐出嫩芽来。尽管今年的
“拗春”日子较长,有时还露结为霜,它还是冲破了春寒,及时地放出青春的活力。在岸边柳下停着几条来自农村的铲板船,船上放着一些农民们从自留地上采来的马兰头,金花菜,野菜,荷花浪,枸杞[gǒu-qǐ]头,要卖给城里人家,也带着几个小姑娘来逛逛玄妙观的景物。这些铲板船,有一定的规制,长不过二丈,阔不过五尺,一支橹,一支篙,设备简单。他们熟练地驾驶着,乘风破浪,到东到西,自由、灵便、经济。
我们到城外,就能看见大运河里形形色色的船群里就有这种铲板船在穿插着来往。它是千百年来没有多大改变的交通工具,至今还有着载运农产品、生产工具的运输功用。罱[lǎn]了泥去肥田,装着水车去灌溉,收割了稻麦,送上仓库,一年四季,它一直忙碌地为农民服务。它靠着人力驾驶,有它的往来自如的特长。十多岁的小娃娃,也能扭“橹绷”,点篙,成长了,都是驾驶的能手。
五六百年前,苏州一带的农民抵抗来自海外的倭[wō]寇,就用这种铲板船载着眼快、手快、脚快的好战士,在水面上,给倭寇以沉重的打击,最后获得胜利,把倭寇赶回老家去。
三百多年前,江南抗清的义师,又用这些铲板船,和“八旗”兵作水战。好几次的围攻,使这些惯于在陆地上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的“八旗”兵,到这里就无用武之地。
十七八年前,抗日战争时,太湖流域被日本侵略者在军用地图上用红笔画成一个“匪区”。他们在历史的教训下,知道那无数的铲板船,如鸟飞鱼跃,能聚能散,能掩蔽潜伏,能突出游击,是最得地利、人和的劲敌。
铲板船是农船,在保卫自己的安全的时候,就用来打击敌人。他们不是没有训练的。他们借着端午竞渡,把铲板船装扮得“红黄碧绿旗分明。”“人汹汹,鼓逢逢[péng]。”“疾徐进退方弗如军行。”“使船自古说南人,善泅此地皆吴儿。”(吴曾:太湖竞渡)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在船上使枪弄棒,像舞台上串戏,表现“武行”的家数。这些童年的回忆,已成了故事。今天,他们致全力于生产,风俗、习惯都起了变化,不再看到那些场面了。
一条铲板船,可以坐二三十个男女老少,他们常是换上新装,有说有笑地到城镇里。等他们上了岸,我们借着空船,平稳、安详,真是“春水船如天上坐”,在石湖里荡漾,饱看湖光水色。倘若在夏天,到黄天荡看荷花,又是“花为四壁船为家”,比别的船更爽朗、舒畅,有着诗情画意。我们正是在诗里、画里看到它,体味到它美化了人生。
铲板船一小时只能行五六里,要七八人摇着,那就快了,这是不经常的。以前中农以上的人家,都有着一条铲板船,备着一根竹竿,挂起布帆来,速度就加快了。遇到逆风,可以牵一根绳,上岸背“纤”。当天来不及回家,用几张“芦扉”,圈成一个篷,就在船舱里过夜。带着一具“行灶”,三餐自理。是这样灵活,他们可以浮家泛宅了。
现在集体生产了,每家的铲板船统一分配使用,更能发挥它的作用。可是原来的船主,还是有着所有权,修理、抹桐油则是生产队管理着。它是一个队的财产,也是船主的财产。
虽然它是农船,在城市里也需要,像苏州这样一个水城,三横四直的河道,装卸货物,它比小板车容量大,因此酒厂、米厂都有几条铲板船。从郊区来的蔬菜,从渔业合作社来的鱼鲜水产,都靠着它运输。不要小看它是一条小船,过去它完成了历史任务,现在还担当着交通运输的责任。我爱它,歌颂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