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读《访秋瑾故居》一文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05
第6版()
专栏:

读《访秋瑾故居》一文以后
李立三
在人民日报上读了和平同志《访秋瑾故居》一文,使我回忆起童年时代的一个故事。在五十五年以前,秋瑾烈士牺牲的那一年,我在一个蒙童馆念书,就听到秋瑾烈士为国牺牲的故事,可以说是我第一次受到革命志士的影响。当时孙小山(原名筱珊,辛亥革命后改为小山)同志也在这个蒙童馆的先生那里当“坐房间的学生”(即年龄较大,不和蒙童一起,而分开坐在房间里念书的学生),他那时已经参加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他总是带我到野外散步,把一些革命故事讲给我听。现在还模糊记得,他讲徐锡麟和秋瑾烈士英勇牺牲的故事时,那种慷慨激昂的情绪,使我这个才八、九岁的童心都受到感动。他还把当时同盟会中利用猜拳作宣传,编的一套叫法告诉我和另外两三个年龄较大的同学。我们私下常用这套叫法来作猜拳游戏。这套叫法是:用“汉人强、满人亡”代替通行叫法的“全福寿、福寿全”;而代替“五魁”、“八马”这一套的是:“独立”(即一)、“对待”(即二)、“三维新”、“四百兆”(即四亿同胞的意思)、“五大洲”、“六君子”(即戊戌变法牺牲的六烈士)、“七战士”(大概指的是在排满革命运动中牺牲的七个人,他们的名字已经记不起来了)、八(叫什么也记不起来了)、九十九(从刘伯温推背图上所说的“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胡人方罢手”的话借用来的)、“排满”(两手指头都排满了,即“十”的意思,同时也就是说“排除满清”)。这种寓革命宣传于猜拳游戏之中的办法,可见当时同盟会是非常善于作宣传工作的。记得孙小山同志还把孙中山制定的同盟会纲领告诉过我,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不过孙小山同志对于前两句讲解得很多,而且非常慷慨激昂,对于后两句却讲解得很少,也许完全没有讲过,因为我头脑中一点印象也没有。当然,这也反映当时革命运动的历史局限性,排满革命代表一种民族感情,较易为人所接受,而“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就不容易懂得了。
孙小山同志可以说的确是一位革命志士,在辛亥革命胜利的时期,他非常兴高采烈地进行着各种革命工作,但不久后看见国民党内部一味争权夺利,他就非常不满,离开我们县里到别的地方去了,究竟他以后十多年中做了一些什么事,我一点不知道。直到1922年以后,他受到安源工人运动的影响,到安源来看过我,开始接受了一些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大概在1924年左右加入了我们党的组织,在我们县里做农民工作。我和他这时都忙于秘密的革命工作,无法通信。直到1927年4、5月间看到毛泽东同志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才知道孙小山同志担任了醴陵县农民协会的委员长,而这时他已经被封建反动军阀何健所枪杀,成了我们党为革命牺牲得最早的烈士之一。
1954年我回到醴陵住了几天,曾到四十多年以前去过多次的孙小山同志的家里,并在他的墓前致了同志的默哀敬礼。从他的儿子谈话中知道,他被杀后,是农民把他的尸首偷偷地抱出来草草埋葬的。他还有一个弟弟,也是共产党员,也在1927年北伐战争中牺牲了。
1960年秋在杭州,看到《西湖胜迹》上介绍鉴湖女侠墓(即秋瑾烈士墓,鉴湖女侠系秋瑾烈士的笔名),并录有她在1906年回国时写的诗,使我回忆起幼时这段故事和我经常敬念不忘的孙小山同志。我在当日谒烈士墓后有感,遂步她在1906年所作诗的原韵写了几句,虽不成诗,但表达了当时的一些感怀。现在读到和平同志《访秋瑾故居》一文,又使我回忆起这个故事,觉得把它写出来,使读者们知道一件革命故事,知道我们有一位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的孙小山同志,也许多少有点意思,并把不成诗的诗也附录于后:
岂是天姑天外来,一声叱咤胜风雷;
同胞四亿初惊醒,枷锁千年难化灰。
堪叹神州遭厄运,又惊巾帼出天才,
今朝幸得东风劲,扭转乾坤此一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