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从蔬菜硬包装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06
第2版()
专栏:

从蔬菜硬包装谈起
吴滤
上海《解放日报》报道:上海静安区各菜场把软包装改成硬包装,不用绳袋,用铁筐装蔬菜了。
一担蔬菜,从田里收起,到拿到市场供应,周转的环节有好几道,自然的损耗本来已经不小,新鲜的味道也逊色不少;加上“软包装”,经不起层层叠压,断根碎叶,压烂的,挤破的,更是一个可观的数目,上市的质量也不能不多受一层影响。现在改用铁筐,仅静安寺中心店一处,每天减少的损耗,就可供五千居民食用一天。软包装改为硬包装,岂可小视!
静安区的菜场改用铁筐了,上海的其他菜场据说也在改。别的地方怎样,是不是也有必要改一改呢?拿北京来说,蔬菜的包装运输恐怕就是亟待改进的。记得去年蔬菜上市的旺季,从东单菜市路过,常见大卡车堵住了胡同口,茄子、黄瓜、菠菜、白菜一概赤身露体,连“软包装”都没有。菜场的同志有的站在车上往下扔,有的使着铁锹往下铲。于是,挤压抛扔之外,又多一种刀伤。这损耗率占多少,局外人难以妄测;但卸货之后,烂瓜腐叶,狼籍满地,却是很令人触目惊心的。
这情景,在北京做蔬菜供应工作的同志大概也是知道的,也未必没有想设法改进。然而,还并没有改进。原因在哪里呢?是主观上的原因吗?这方面的原因当然是会有的,做蔬菜供应工作的同志可以自省,并且力求改进。但是,从上海的这条新闻来看,给菜场的同志创造一些必要的客观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静安区的菜场能够改用硬包装,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市物资供应部门特地拨给二百多吨洋元和五十吨铅丝”。没有这个条件,恐怕静安区的菜场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百多吨洋元和五十吨铅丝,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但是,要把这些材料拿出来用之于改善蔬菜包装,却很需要下一番决心。有些同志,一方面对蔬菜损耗惊人的实际情况不大清楚,一方面思想上又觉得蔬菜包装这类问题只不过是“生活细节”,要拿出一些材料来,总有点舍不得。这种“舍不得”,现在需要改一改。既然是“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蔬菜包装、锅碗盆罐等生活细节就不可以细节视之,就不能舍不得,就应当采取措施,作出适当的安排。认识上改了过来,真的是生产生活一起抓,诸如蔬菜包装之类的问题,虽不一定就能马上迎刃而解,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逐步解决。
过些日子,北京的春菜也将大量上市了。今年是“软包装”、“无包装”,还是“硬包装”?或者,暂时不用“硬包装”,也有别的办法能把损耗减少到最低限度,能保证上市蔬菜的质量?这就有待于北京做这项工作的同志努力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