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财政金融工作与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06
第5版()
专栏:

财政金融工作与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
王琢
以农业为基础来全面发展国民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为了有计划地按比例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就要妥善地安排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就要求在各行各业中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支援农业的发展。在财政金融工作中,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且也是保证财源茂盛、金融稳固的根本之道。
财政和农业的关系
财政和农业的关系十分密切,农业的发展是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的可靠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初期,国家财政很大一部分依靠来自农业的收入。1949年,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项目是农业税和工商业税。两者收入,大约相等。在1950年的国家决算中,各项税收占收入总数的75.1%,而在各项税收中,农业税又占了29%。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后两年,国家在恢复和发展工商业的基础上,调整了城乡负担,增加了工商业税的收入,这个措施是完全必要的,它不仅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情况下,农业的发展同财政收入的关系,易于为人们所理解。
问题在于:在国家财政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轻工业和重工业交款的情况下,农业的发展,是不是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的可靠基础呢?毛泽东同志说过:“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使人们看得很清楚。但是随着农业的技术改革逐步发展,农业的日益现代化,为农业服务的机械、肥料、水利建设、电力建设、运输建设、民用燃料、民用建筑材料等等将日益增多,重工业以农业为重要市场的情况,将会易于为人们所理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就是说,工业的发展,包括重工业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农业提供积累,而且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可见,不论是从轻工业还是从重工业部门提供的积累,都是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
实践证明,农业的发展直接地和间接地制约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即使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直接来自农业的收入比重逐年下降的情况下,也不例外。例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直接来自农业的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比重就是逐年下降的,1953年为19.8%,1954年为19.1%,1955年为18.2%,1956年为16.2%,1957年为15%,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的发展仍然制约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5%,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2.1%。但是由于1952年农业获得了丰收,农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5.3%,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增长速度,就决定了1953年的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30.2%,特别是轻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6.7%和23.9%,超过了平均增长速度。反之,如果农业歉收了,也必然影响下年度的财政收入。例如,1954年我国农业歉收,下年度财政收入增长就慢,1955年的财政收入比上年只增长3.7%,远远低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增长速度。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头几年的情况来看,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加快了,这种情况反映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就是直接来自农业的收入比重又有下降,而来自重工业的收入比重又有上升。尽管工业发展速度快了,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加快了,但是由于我国农业连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它对于国家财政收入是有影响的。这并不奇怪,它只是从实践上证明了农业发展快慢制约着积累的增长速度这一条真理。
金融和农业的关系
金融和农业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农业的发展是国家的金融稳定可靠的保证。国家金融的稳定,必须有足够的商品作为保证。农业发展了,商品率提高了,就能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使金融得到更加稳定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流通量必须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这是有计划调节货币流通量的客观依据。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通过货币媒介实现的商品交换,主要是消费品。而国营企业之间的大宗商品交换,是通过非现金结算的方式进行的,它同货币流通量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企业在实行非现金结算以外,还有一部分支出要通过现金支付的。例如,基本建设的投资,主要是购买大宗的生产资料,实行非现金结算的办法。但是,其中有一部分支出是用于发放职工工资,要通过现金支付的;即使是购买大宗的生产资料的那部分支出,对于卖出大宗的生产资料的企业,也还是需要将货款收入中一部分用于发放工资,支出的现金,不管在谁的手里,总是要向市场购买商品的,国家要使货币回笼,就要向市场投放商品。因此,对货币流通量的计划调节,保持适当的货币流通量,取决于社会购买力同商品可供量之间的平衡。在我国国内市场的商品供应中,农副产品及其加工的产品约占四分之三。这种情况表明,发展农业,增加生活资料的商品供应,是有计划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根本保证。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营企业的大宗支付,是实行非现金结算的。因此,投放货币的基本渠道是:支付职工的工资,社会集团购买力的小宗支出部分,国家对农业集体经济的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国家收购农副产品支付的现金。随着职工工资总额、社会集团购买力的增长,以及国家收购农副产品、对农业的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的增加,货币流通量必然相应地扩大。这种货币流通量的扩大,同商品流通需要之间是否适应,要看国家手里是否掌握足够的回笼货币的商品。根据我国的情况来看,只要农业发展了,能够提供充分的农副产品,国家就能够掌握足够的商品,供应市场的需要,保证货币流通的稳定。这就说明,我国货币流通的稳定同农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国家银行投放出去的货币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商品投放,一类是非商品投放。国家收购农副产品的投放,以及收购工业、手工业产品投放出去的货币,都是商品投放。人们把这种情况形象地说成是:“钱出去,货进来,货出去,钱又回来;钱多了,货也多了,投放大了,回笼的力量也大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收购农副产品和收购供应市场的工业、手工业产品所需要的货币投放,可以按照计划充分供应,这不仅不会引起货币流通量过多的现象,而且能够为稳定货币提供物质条件。当然,在收购商品的时候,要注意品种、质量、规格和花样,是否符合市场要求。另一类是非商品投放。发放职工的工资所需要的货币投放,发放机关、部队、团体和事业单位的经费所需要的货币投放,国家对农业集体经济的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所需要的货币投放,都属于非商品投放。这部分货币投放出去,国家不仅不能及时地相应地掌握到商品,相反地,它是要到市场购买商品的。因此,非商品投放必须供应相应的商品,才能把投放出去的货币回笼进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国家发给重工业工人工资,这就说明重工业工人已经为社会创造了产品。但是,重工业工人拿到工资,到市场上不是买他自己生产出来的重工业产品,而是买日用消费品。如果没有相应的消费品供应,那末,这部分货币就不能回笼。同样的道理,其他非商品投放,也要有可靠的商品来源,供应了商品,才能把投放出去的而又应当回笼的货币回笼。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以及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初期,我国的农业有了稳步的发展,它为轻工业提供了充分的原料,为城市供应了粮食和其他生活消费品。我国市场的商品供应一直是充足的,国家手里掌握了大量的回笼货币的商品。这是保证我国物价稳定、货币流通量正常的物质条件。近几年来,由于农业连续三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致使轻工业原料有些不足,形成市场上某些商品供应紧张的暂时困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够团结全体人民,同心协力地为战胜自然灾害作出巨大的努力,它能够自觉地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加强农业战线,正确处理国民经济中的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在不长的时间内,掌握比较充足的商品,有计划地调节货币流通。同时,在财政金融工作中,我们能够自觉地运用货币流通规律,采取节约支出的措施,加强信贷资金和工资基金的管理,控制货币投放,调节货币流通,加强现金管理,做好财政信贷资金的统一计划和统一平衡的工作,以便在商品供应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做到金融稳定。而这种情况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人们知道,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论是天灾或者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中对抗性矛盾所引起的社会祸害,只要市场商品供应不足,必然随之而来的就是通货膨胀,物价飞腾,投机横行,民不聊生。这种混乱的局面,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是常见的,而在旧中国则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解放前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人们,都曾经身历其境,有深切的体会。只要对比一下旧中国和新中国的两种根本的情况,就会更加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财政金融工作中如何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
正确地认识财政金融与农业的关系,对于在财政金融工作中正确地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财政金融工作中,安排积累同消费比例关系的时候,不仅要从政治上考虑如何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要从经济上考虑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消费品生产增长的状况,要考虑农业提供农副产品的增长速度,从而衡量增加消费基金的可能性。过去有一种说法:要在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增加职工的工资。现在看来,提高职工的工资,固然要考虑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程度,但是,更重要的还要考虑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程度和农副产品商品率提高的程度。只有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没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副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就不可能过多地增加职工的工资总额。如果消费品的生产增长,不能满足增加消费基金的需要,那末就要从资金分配上采取加速发展农业和工业消费品生产的措施。这样,就能够把资金的分配同工农业生产结合起来,全面安排,统一平衡。
在财政金融工作中,安排年度财政收支计划的时候,不仅要坚持收支平衡、留有余地的原则,而且还要估计到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情况,瞻前顾后、以丰补歉。在农业丰收的年度,当日子比较宽裕的时候,应当把宽裕的日子过得紧一点,在安排国家预算收支时,就要多留些余地,增加国家的后备力量。这样,在农业歉收的年度,当日子比较紧的时候,在安排国家预算收支时,就有可能采取以丰补歉的方法,保持国民经济稳步地发展。这对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有好处。在安排信贷计划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农业生产的这种情况,在农业丰收的年度,要多增加商业部门和采购部门的信贷资金的供应,对于农业贷款要适当控制,以便保持必要的后备力量。这样,在农业歉收的年度,在信贷计划的安排上,就有可能采取适当减少商业部门和采购部门的资金供应,压缩一点商业部门和采购部门的物资库存,增加回笼货币的力量,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在财政金融工作中,调节货币流通的时候,不仅要坚持财政、信贷计划统一平衡的原则,而且要考虑到农业丰歉的情况,根据国家掌握的物资情况,正确地安排货币的投放和回笼。在调节货币流通的工作中,首先,对信贷投放要实行区别对待、分别管理的原则。对商品投放,应当根据国家规定的收购计划供应资金;对非商品投放,必须从严控制、集中管理,各地区、各部门不能超过国家的计划,增加社会集团购买力、职工工资和农业贷款。其次,必须安排好社会购买力同商品可供量之间的平衡。社会购买力同商品可供量之间的平衡,是货币投放同货币回笼之间的平衡的集中反映。正确调节货币流通,不仅要考虑工业能够为市场提供多少商品,更重要的要考虑农业能够为市场提供多少农副产品,以及为工业提供多少原料。在财政金融工作中,认识到这一点,就有可能把货币的稳定扎根在农业这个牢靠的基础上。
在财政金融工作中,安排资金分配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发展工业的需要,而且要考虑发展农业的需要,根据国家的物资情况和农业生产的状况,积极支援农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中,首先要考虑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平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安排工业内部的平衡。从长期来说,在国民经济计划中安排资金的分配和物资的供应,都要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并且要把资金的分配和物资的供应密切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领得国家资金的单位,及时买到需要的物资。财政金融计划是国民经济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农业国家来说,从长期来说,在财政信贷资金的安排上,首先要考虑给农业多少资金,才能够保证工业和农业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证明,工业发展的规模必须同农业的发展相适应,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必须支援农业,农业必须支援工业。从目前情况来说,首要的问题是工业应当积极支援农业,保持工业同农业的比例协调。这样,就能比较快地发展工业,又能比较快地发展农业,并且有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当然,在某一个年度里,究竟用多少资金去支援农业,还要根据具体条件,实事求是地加以安排,综合平衡。但是从长期来说,从资金安排上给农业以财政信贷上的支援,则是一个坚定不移的方针。财政金融部门做好给农业的资金分配工作,做好工业内部的资金合理分配工作,就将有利于农业的迅速发展。
在谈到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时候,决不能忽视工业的主导作用,党和国家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是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是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物质条件,特别是农业技术改造的物质条件。没有现代工业和农业的技术改造,就不可能迅速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从财政金融来说,也是这样,国家的财政金融,不仅要依靠农业的发展,也要依靠建立在巩固的农业基础之上的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这是经济繁荣、财源茂盛、金融稳定的根本道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