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4阅读
  • 0回复

把学术献给人民——记妇产科专家柯应夔从事科学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07
第2版()
专栏:

把学术献给人民
——记妇产科专家柯应夔从事科学研究
李夫 王克非
在恬静的书房里,天津市鬓发斑白的妇产科专家柯应夔[kuí]教授,正伏案撰著他的第四本书《子宫颈癌[yán]广泛性切除术》。这时,他微锁眉头,反复推敲着古今中外关于癌的学说,凝神思索着一幕幕在手术台前切除癌瘤的情景,细细琢磨着多年研究的心得,然后一页又一页,一篇又一篇地写下自己的创见,写下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
提起科学研究,柯应夔走过一段黯淡的路。
早在年轻的时候,他就曾梦想过从事癌瘤与女性骨盆的研究。为此,他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一边临床医病,一边努力钻研,曾一点一滴地积累过癌瘤病理切片;后来,还曾留学美国。为了科学研究,他花费了多少心血和精力啊!可是柯应夔的科学研究愿望不断遭到挫折。他被迫离开协和医院,只拿着一个听筒到天津来挂牌开业,后来又在私立天和医院当医生。搞科学研究的抱负就这样渐渐消磨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曾重新勾起柯应夔从事科学研究的心。他兴致勃勃地拿出自己开业行医积攒下的钱,托人从国外买来八十毫克镭。心想:“治服癌瘤,镭可是个宝贝啊!”可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他仍然不能如愿以偿。他没写过一篇学术论文,更不用提著书了。
真正为柯应夔铺平科学研究道路的,是新社会。解放初期,他接受党的教育,觉得应当为人民做些有意义的事。就这样,他在1950年整理了自己临床十五年的经验,写成第一本书——《生理产科学》。他将书稿寄给了书店编辑部,像一个产妇一样,怀着焦虑的心情等待着它的诞生。
几个月后,他的第一本书终于出版了。这使柯应夔教授兴奋得睡不着觉。半夜三更,他独自在屋里踱[duò]来踱去,沉思着:只有共产党才真正尊重科学家的劳动。从此他更加勤奋。担任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副院长以后,他一边临床治病和领导医院工作,一边孜孜不倦地从事着妇产科医学研究。1954年,他的第二本著作《病理产科学》出版了。
一个产妇骨盆的大小,往往决定着胎儿是顺产,还是难产。但是过去我国妇产科学方面对中国女性骨盆常数究竟是多少这一问题,还没有解决。柯应夔想全国每天都有许多婴儿降生,女性骨盆常数殊能不知!他决定比较系统、全面地来研究这个问题。当柯应夔刚着手女性骨盆的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立即为他拨来研究经费;中国医药公司优先供应他精密的爱克斯光机和最好的胶片;天津市公共卫生局为他配备了六个助手——医生、统计员、绘图员和爱克斯光技术员;医院为他创造了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柯应夔从切身经历中体验到党的关怀和祖国的温暖。他和他的助手们从黑龙江流域到珠江流域,从黄河流域到川藏高原,广泛搜集着我国各民族女性骨盆的材料;在临床实践中,点点滴滴,一丝不苟地测量了一千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各族女性骨盆,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那是1957年的秋天,柯应夔和他的助手岳琏正在内蒙古呼伦浩特医院考查蒙古族女性骨盆。深夜,为了抢救一个大量出血的难产妇,他搭车穿过高原来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当他推门踏进产房时,看见一个当地助产士正在产妇床前翻阅柯应夔教授所著的《病理产科学》,想从中寻找医术,挽救这个难产的产妇和胎儿。这件事使柯应夔深受感动。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与人民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就浑身是劲,积极性更高了。他和他的助手们白天临床工作完毕,夜晚还要翻阅国内外医学杂志文献,整理研究材料,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一直工作到破晓。终于,他们找到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国女性骨盆常数,阐明女性骨盆型态,推翻了中国女性骨盆小于欧美女性骨盆的假说,创立柯氏女性骨盆测量方法,并发明了一种精密的新型骨盆测量器,行销全国。依据这些,柯应夔完成了他的第三本著作——《中国女性骨盆》。
现在,柯应夔的另一本书的著述工作又开始了。他从箱子里把过去积累的癌瘤病理切片和资料找出来,撢[dǎn]去标本上的尘土,整理出大跃进中天津市普查癌瘤的材料……。
我们到他那里去的时候,看见老教授正在勤奋地治学,春天的阳光充满着他的书房。 (新华社天津6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