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钢城在前进——访建设中的利佩茨克钢铁基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07
第3版()
专栏:苏联通讯

钢城在前进
——访建设中的利佩茨克钢铁基地
杨福田
乘上从莫斯科开往南方的列车,经过一夜的旅程,在黎明时分我们到达了苏联欧洲中部的钢铁基地——利佩茨克城。在晨光曙色中,我们登上小山上的列宁广场眺望,钢城的宏伟景色映入眼帘:沃龙涅什河的左岸,一片丛林,几十根高大的烟囱高耸入云,巍峨的高炉轮廓隐约掩映在迷茫的烟雾中,这就是新利佩茨克钢铁厂,“自由苍鹰”钢铁厂同它隔河相对。
新的胜利
我们来到新利佩茨克钢铁厂时,职工们正在欢庆第三座高炉建成并投入生产。这座容积为两千立方米、炉体高达八十米的高炉同附近原有的两座高炉相比,更加显得壮伟。一列列火车不时把炉料运到高炉脚下,一个个自动送料斗又不断地爬上炉体顶端……出铁了,鲜艳夺目的铁水火花四溅,映红了高大的厂房。工厂的总工程师卡巴卢林告诉我们,这座新高炉就其能力和自动化水平来说,是非常高的,主要生产过程都由自动装置操纵。
这座高炉曾是全苏共青团员的突击工地,在全国二百多个企业支援下,前后只用了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工地上曾经涌现出了许多优秀建设者和技术革新者。例如,砌造耐火衬体的工人们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五个月的工作量。
总工程师还告诉我们:到七年计划末,工厂还将建成三座容积为二千立方米以上的高炉。
前进的步伐
新利佩茨克钢铁厂同苏联许多其它重工业企业一样,原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产物。当时为了争取在最短时期内为国家生产出迫切需要的钢铁,建设者们在沃龙涅什河左岸日日夜夜劳动,终于在1934年秋季建成了两座高炉。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突然进攻,阻碍了工厂的继续发展,战后进行重建,重建工作的组织者、工厂厂长谢尔盖耶夫一面引我们参观,一面纵谈往事:那是1946年,当时谢尔盖耶夫担任乌克兰德聂伯彼得罗夫斯克钢铁厂的副厂长,一天他被召请到莫斯科黑色冶金工业部去,部长通知他已经被任命为新利佩茨克钢铁厂的厂长。
谢尔盖耶夫说:“在战争时期我同部队在利佩茨克打过仗,亲眼看到了原来的工厂成为平地,那里已经不再存在工厂了。”
“将会出现的。”部长肯定地回答。“国家需要大量的钢铁,你们要去建设一个崭新的、规模比原来更大的工厂。”
紧张的重建工作就这样开始了,工作是困难的,建筑材料和动力都非常缺乏,但所有的困难都被人们克服,数千人顽强的劳动开花结果:两座崭新高炉先后在1950年和1951年投入了生产。在此后的年代里,新利佩茨克钢铁厂进行着大规模的修建工作。最近三四年中就建起功率强大的新高炉和一系列生产高级电工用钢的车间。在不断扩大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现在工厂每年生产二百万吨生铁,三十万吨钢和三十五万吨钢材。而到七年计划末期一些新的工程完成时,生铁产量将增长到六百五十万吨,钢七百八十万吨,钢材五百万吨。
在苏联钢铁工业中,新利佩茨克钢铁厂已经是一个拥有一万一千名工人的先进企业,现在全厂职工正在展开竞赛争取共产主义劳动企业的称号。
老厂新貌
利佩茨克作为钢铁工业区的历史,还不是从几十年以前开始的。远在二百五十年以前这里就出现了炼铁厂,然而只有在苏维埃政权年代里,利佩茨克的钢铁工业才获得了真正的发展。这一事实生动地体现在“自由苍鹰”钢铁厂的变化和成长的历史中。
我们参观这个工厂时,厂长维尼琴科对我们说,在彼得大帝时代,这里就发现了铁矿资源,当时建造了一些小型的炼铁厂。俄国的帝王利用这里的铁制造武器和船只,装备陆军和舰队。到十八世纪末,利佩茨克城郊的树林已被砍光,高炉没有炼铁用的木炭了,不得不停工歇火。在本世纪初外国资本家又在利佩茨克建造了一座名为“苍鹰”的简陋的冶炼厂,用廉价的劳动力来发财致富。十月革命后,“苍鹰”变成了人民的财富,改名为“自由苍鹰”,生产能力不断扩大:这个厂在战时虽遭破坏,但迅速地得到了恢复。近年来,高炉车间已经彻底改建,实现了机械化,并且建成了强大的铸管车间,在全苏第一个采用了先进的离心铸管法,暖气设备制造车间也已经投入生产。目前工厂的产量已经比十年前扩大了五倍左右,主要产品——输水管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二十八万吨,约占全苏产量的30%左右,到七年计划结束时则将上升到四十八万吨。
随着冶金工业的飞快发展,近年来利佩茨克城也发生了今非昔比的变化。一个建筑别致、设备完善的工人住宅区出现在沃龙涅什河的北岸,取名新利佩茨克。目前利佩茨克城的人口已经由八年前的八万人增加到二十一万人。
这个日日夜夜充满建设和劳动气氛的城市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它正在向着以钢铁为中心的强大工业基地阔步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