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多想出智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08
第5版()
专栏:古今谈

“多想出智慧”
余今
宋代的王安石,是个大政治家,也是个大诗人。他曾经写过这样一首“七绝”:
京口瓜州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用在这里,显得非常新鲜生动。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别具神韵的一个字。据《容斋续笔》上说:在王安石这首诗的草稿上,开始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圈去“到”字,改为“过”字,圈去“过”字,又改为“入”字,圈去“入”字又改为“满”字,圈去“满”字,又改为别的字,前后一共圈去十几字,最后才改为“绿”字。如此反复推敲,由于这一个字使这句诗成为人们传诵的名句。
现代的齐白石,原来是木匠,后来成为出名的画家。在他九十一岁的时候,作家老舍以“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诗为题,请白石老人画一幅画。究竟如何将这句诗表达的意境,在画面上用形象表现出来呢?这确是一个难题。白石老人一直思索了几天,终于画出了一幅杰作:画面上抹了几笔远山,一片急流从山涧乱石中泻出,水中浮游着几只小小的蝌蚪。画面上根本没有“蛙”,但从浮游在乱石流水中的蝌蚪,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十里”以外的“蛙声”。这是多么巧妙而含蓄的想像。
王安石是古代的诗人,齐白石是现代的画家。在诗画方面,他们都掌握了高度的技巧。可是,遇到作诗和画画时,他们却十分认真地在那里思考。王安石为了一个字的神韵,连续想了十几个字;齐白石为了一幅画的表现方法,整整想了好几天。毛泽东同志说:“多想出智慧。”从这句诗和这幅画看来,确是这样。如果王安石没有多想,这句诗很可能停留在“到”、“过”、“入”、“满”的水平上,决不会像现在这样感人。如果齐白石没有多想,这幅画很可能是另外一种面貌,也决不会是现在这样的画面。
我们做其他工作,不同于作诗和画画,但“多想出智慧”这个道理同样适用。有些人可能有这样的体会:想得越少,智慧好像越少,想得越多,智慧也好像越多。孔夫子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了更好地想,就要认真地学,王安石和齐白石,如果没有平时刻苦的学习,临时也未必能想出这样的奇句和好画。在学习和思考上,我们应当像蜜蜂酿蜜一样,注意平时的采集和酝酿,逐步地充实自己的智慧。使我们在其他工作上,像王安石一样,写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名诗,像齐白石一样,画出“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名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