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孔夫子的“小老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08
第5版()
专栏:

孔夫子的“小老师”
冶秋
相传孔子有位老师,而且是只有七岁年纪的“小老师”,他的姓名叫“项橐[tuó]”〔注〕。我小时候读的《三字经》里,就有“昔仲尼,师项橐”的句子。那时私塾老师只让“念”了“背”,“背”了“念”,三年之内是不“开讲”的。虽然我很想知道这位项橐怎么会当了“圣人”的老师?可是没有机会知道,结果是一直糊涂了几十年。最近找了些有关的书看,才知道这个传说,至少是在汉代就相当普遍了。所以很多汉代人的著作里有许多处提起这个故事。例如:《国策》中的《秦策》,《淮南子》中的《修务训》,《新序》的《杂事五》,《论衡》的《实知篇》,甚至有人说到“达巷党人童子”,也认为就是指的项橐。
可是从这些有关的记载中,看来看去都没有说出具体的故实。有的说得十分简略,有的借此发了一些议论。简略的,就说他七岁为孔子师;议论的,大体有以下的看法:“案七岁未入小学而教孔子,性自知也。孔子曰:‘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其次也。’夫言生而知之,不言学问,谓若项託之类也。”见《论衡》《实知篇》“项託七岁,穷难孔子,而为之师。小儿闻之,咸自矜大。”见《国策》高诱注。“以年之少,为闾丈人说,救敲不给,何道之能明也?”见《淮南子》《修务训》
意思就是说,小儿能教孔子,那只有“生而知之”的“神明”。所以有位清朝人梁玉绳在他所作《人表考》中根据明、黄瑜《双槐岁钞》考出在“保定府满城县南门有先圣大王祠,号小儿神”。就是这位项橐的祠堂。明、陈耀文所辑《天中记》中也说是“十岁而亡,时人尸而祝之,号小儿神”。
还有位清道光时人俞正燮著《癸巳类稿》,专有一篇《项橐考》可以说是集此类考证的大成。可是考来考去,仍然没有说出项橐怎样问难孔子,作孔子老师的故实是什么?我想怕是故意避而不谈的。所以不是说成“神”,就是说小孩会因此自大,或者干脆说小小年纪,自救不暇,怎么还能明道?
可是这个故事,到了民间文学家的手里就完全不同了。
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在敦煌的变文中有许多卷子是说讲这个故事的。《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中就根据十一个卷子校定了一篇《孔子项託相问书》,可惜这些原件都被伯希和·斯坦因抢走了。这十一个卷子中有一卷的题记作“天福八年癸卯岁十一月十日净土寺学郎张延保记”,按天福为后晋高祖的年号,八年应为公元943年。所以这个民间俗讲的话本总在唐或唐末五代就有了。
这就完全不同于上述那些考证,成为一篇生机活泼,情趣盎然的短篇小说了。例如:
“昔者夫子东游,行至荆山之下,路逢三个小儿。二小儿作戏,一小儿不作戏。夫子怪而问曰:‘何不戏乎?’小儿答曰:‘大戏相煞,小戏相伤。戏而无功,衣破里空;相随掷石,不〔如〕归舂。……善思此事,是以不戏,何谓怪乎?’
项託有相,随拥土作城,在内而坐。夫子语小儿曰:‘何不避车?’小儿答曰:‘昔闻圣人有言:上知天文,下知地里(理),中知人情,从昔至今,只闻车避城,岂闻城避车?’夫子当时无言而对,遂乃车避城下道。遣人往问:‘此是谁家小儿?何姓何名?’小儿答曰:‘姓项名託。’
夫子曰:‘汝年虽少,知事甚大。’小儿答曰:‘吾闻鱼生三日,游于江海;兔生三日,盘地三亩;马生三日,趂(趁)及其母;人生三月,知识父母。天生自然,何言大小?’……
夫子曰:‘吾与汝平却天下,可得已否?’小儿答曰:‘天下不可平也。或有高山,或有江海,或有公卿,或有奴婢,是以不可平也。’”……
这样一问一答,弄到最后是:“夫子叹曰:‘善哉!善哉!方知后生实可畏也。’”
《敦煌变文集》还附录了明李廷机考正,丘宗孔增释《历朝故事统宗》卷九所载《小儿论》一篇,与敦煌本尚十同八九;又附录了解放前北京打磨厂宝文堂同记书铺铅印本:《新编小儿难孔子》一篇,与敦煌本尚十同七八。我手头有一册类似子弟书的抄本《项橐阻孔段》,文字与《新编小儿难孔子》大体相同,但是明显的错别字较少。这些本子看出较敦煌本更有所发展,例如最后一段:
“小儿问孔子:‘鹅鸭能以赴水为何?’孔子曰:‘赖他有登水掌、逼水毛。’小儿又问曰:‘舟船无逼水毛,水上亦能浮之。’孔子不答。小儿又问曰:‘松柏为何冬夏常青?’孔子曰:‘赖他心实觔(筋)脉饱满。’小儿曰:‘竹竿空心不实,冬夏亦常青。’孔子不答。小儿又问曰:‘公鸡因何能鸣之?’孔子曰:‘赖他颈长。’小儿曰:‘蛤蟆颈短,何以亦鸣之?’孔子不答。小儿又问曰:‘天上明明多少星?’孔子曰:‘我与你说眼前事,何必论天地?’小儿曰:‘就问你眉毛头发有多少数?’孔子无言可答,急忙下车来迎。”
这个故事,假若就从汉代算起,也流传了两千多年了。它在汉儒的手里,变为没有内容的一张“小2”,也可以当“王牌”使用,来增加迷信;《论衡》中的《实知篇》是借此发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的,是讲解得最好的一篇。但是最后的结论还不能避免说是:“天下事有不可知,犹结有不可解也。……故夫难知之事,学问所能及也;不可知之事,问之学之,不能晓也。”
可是这种传说,到了民间文学家手中,就变为真的“小鬼”,可以大破迷信。弄到最后,把“至圣先师孔子”逼得“无言可答,急忙下车来迎”,把“学问无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师”,“做到老,学到老”等等这一类的道理故事化了。岂不是很有情趣,且发人深省的事吗?
注:项橐,各书所作姓名多不同。有作“项託”,有作“后橐”,有作“太项”,有作“童子”,有作“达巷党人童子”……。有的说他是秦人,有的说他是鲁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