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聪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09
第4版()
专栏:

“聪明”
 杨尚德
诸葛亮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是聪明人的“代表”。但是,谁都说:“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要是三十、三百、三千或更多的“臭皮匠”,那该有多少
“诸葛亮”呀!这且不讲,单说《三国演义》上的这一个诸葛亮,究其实,也不完全是历史上的那个诸葛亮。当初在民间流传中,数代人民把自己的智慧集中到了诸葛亮身上,这才是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主要基础。
有人说“圣人”聪明。圣人是什么?群众说:“众人就是圣人。”过去称孔子为“圣人”,可是孔子也要“每事问”,向众人学习。孟子说:“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圣人与普通人并无两样,看来也不过善于多吸取众人的智慧而已。真正伟大的是群众。只有那善于虚心向群众学习,听取多方面意见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最聪明的人。
听力强者叫做聪,视力强者叫做明。我们想认识事物,要多看也要多听。两只耳朵,可以把千万双眼睛看到的事物吸收进来,增长“眼力”,使头脑越来越聪明。作为一个人民的干部,要处理好那么多错综复杂的事情,要把广大群众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感吸收进来,增长“聪明”,这就要多听。由于事物本身总是多方面的、具体的、复杂而又经常变化的,所以必须多方面的听,不断的听,听取广大群众的各种意见。孟子对齐宣王说过这么一段话:“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解释,即必须听更多人的意见,听群众的意见,听各种不同意见,才能办好群众的事。
在河北省安平县,许多人都佩服五公人民公社主任兼五公大队队长耿长锁同志能干,说他“工作时间长,经验多”。而耿长锁同志却觉得,长时间工作经验的根本一条就是:有事和干部、群众商量,不要自己草草决定。他不仅听周围干部的意见,尤其注意听取最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不仅听正面的意见,还特别注意听那些“不顺耳”的反面意见。去年春天队里准备再开两道渠,这是大家商量好的事,但有一个脾气很倔的老社员却说:“还开渠干啥,再开就把地全浇碱了。”这话很不受听,可一下子提醒了耿长锁。他想:开渠就碱地的看法不一定对,可是也有一面之理:有了渠,土地不平,确实容易碱地。他和干部们商量,从积极方面接受了这个意见:一边开渠,一边把一百八十多亩高洼不平的地细平了一次。这样就避免了土地返碱。(见3月18日《河北日报》)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上面说的就是一个好的例子。自然,在听到了各种各样的意见之后,也要用心去认真地加以分析、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听的越多,想的越广;想的越广,也才能听的越多。我觉得简化后的“聪”字格外有意思,可以说是用“耳”去听取“总”的(总体的、全面的)意见,也可以说是用“心”去“总结”耳朵听来的各种意见,无论正说反说,都是要多听多想,才为“聪明”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