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需要更多好剧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10
第6版()
专栏:漫谈话剧

需要更多好剧本
熊佛西
我是一个戏剧教育工作者。建国十二年来,深深地体会到话剧事业的飞跃发展。人民群众天天要看好戏、新戏,在剧本创作上,目前还有供不应求的现象。同样在我们学校的教学工作中,也常感到剧本教材不足。每当一个新剧本问世,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非常热情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我们期待剧作家写出多种多样题材的特别是反映毛泽东光辉时代的剧本。
剧作家写出好剧本的基础是生活。在毛主席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正确方针指导下,我们的剧作家都积极地深入火热的斗争生活。但是,有了丰富的生活,写作时还需要技巧。过去,我们有点避免谈技巧;实际上,写剧本并没有什么神秘,它的主要技巧就是掌握动作。话剧(drama)这个名词是从希腊文来的,原意是动作(亦即行动的意思),因此话剧不仅是说话的意思。自然,话剧是一定要说话的。剧场是个看的地方,不是听的地方。但这样来说也有片面性,因为观众有眼睛,一定要看;有耳朵,一定要听;有思想,一定要想。让观众看,不让他听,这也不合理。然而,观众到剧场里主要还是为了看。舞台上的对话,如果有一句没听清楚便会发生误会,而动作就容易看得准确了。对于一个剧作家来说,要掌握技巧首先还是要把握动作,怎样运用动作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最近,我看了一些话剧,其中《红缨歌》里抬棺游行一场戏,作家没让一个人说话,但是感情流露得非常好,给了我比较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因它完全依靠了动作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全家福》、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曹禺的《胆剑篇》等戏,如果把美丽的文字放在一边不谈,他们剧本里蕴藏的动作本身也都是一首好诗。青年剧作家学技巧就要学这些。外国剧作家,不管是莎士比亚、莫里哀,还是易卜生的名著,尽管取消它们的对话,本身也是一首动作诗。
我们的剧作家要好好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最基本的。但同时也应该学习戏剧理论。有人认为西洋戏剧里的“三一律”已经过时了,不值得学习,我个人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觉得有的剧作家还应该学一学“三一律”,因为一出戏中人物的动作要贯串一气,结构要严谨,不学好“三一律”是不行的。从戏剧史上看,自古以来所有成功的戏,尽管时间、地点的统一可以不遵守,但没有一个不遵守动作的统一。因为不遵守动作的统一,戏就会松散。所以西洋古典戏剧作家大都遵守“三一律”。今天我们有一些戏的场次、人物太多,都是由于剧本的结构松散。我国也有很多好的戏剧理论传统值得学习,比如李渔的戏剧理论,对我们的写作便很有帮助。此外,我们的剧作家、导演还应该很好地向姊妹艺术学习,这对于丰富我们的意境,提高想像,有很大的好处。
从一个戏剧教育工作者、一个观众的角度,热烈地希望新中国的话剧百花齐放;我们要有各种各样的喜剧、闹剧、悲剧、诗剧、默剧。话剧是一朵花,这朵花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拿牡丹来说,就有魏紫、姚黄、赵粉、曹红等各个不同的品种。我拿话剧比作戏剧中的牡丹,牡丹是花王,这是不是把话剧捧得太高了呢?不是的。我觉得话剧的战斗性最强,它应该以牡丹自居。但牡丹也要多种多样。我们的剧作家应该担负起时代号角的责任,写出更多更好的话剧,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