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8阅读
  • 0回复

说儋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11
第6版()
专栏:

  说儋耳
  郭沫若
儋耳即今海南岛儋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置九郡,其中有珠崖、儋耳二郡。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省儋耳入珠崖郡。儋耳可省言为儋,则耳殆语助,有音无义,故儋耳并非垂大之耳。珠崖或作朱崖,故珠崖亦非产珠之崖。
由古音而言(今广东音犹然),儋与珠崖是一音之变。急言之则为儋(zhuam),缓言之则为珠崖(zhu-iam)。始立郡时,盖因旧名分而为二。故其地虽可分可合,而其名则判然相离。知其本出于一名者,古今来似尚无人言及。
儋耳之名在《吕氏春秋》中凡两见。
(一)《审分览·任数篇》:“东至开梧,南抚多?,西服寿靡,北怀儋耳。”
(二)《恃君览·长利篇》:
“雁门之北,鹰隼所鸷,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叔逆之所,儋耳之居,多无君。”
高诱于(一)注云“北极之国”;于(二)注云“北方狄无君者也”。
今案据《审分览》而言,南北地望,实为《吕氏春秋》纂辑者所弄错。文中所云之,应为“南抚儋耳,……北怀多?”,或“北抚多?,……南怀儋耳”。
所谓“多?”者,?同瘿,乃甲状腺肿。病源由于缺乏碘质。此种病症,北方多有之,因离海太远,缺乏富于碘质的海带以供食用。如热河一带即多此症,以女人为尤多。地方上称为“大脖子病”,但因病号太多,民间在前并不以为病,反以为美观。初解放时,去热河工作的南方女同志因脖子不大,反被嘲笑。谓“颈子太细,托不下一个脑袋瓜子”。故“多?”之国应在北方,而儋耳则即海南之儋耳。
又《山海经·大荒北经》“儋耳之国在大荒北,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郭注云:“其人耳大,下儋垂在肩上。朱崖儋耳,镂画其耳,亦以放(仿)之也”。
《大荒北经》又云“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郭注云“儋耳人生无骨子也”。
这也是把儋耳的地望搞错了,足证《山海经》成书是在《吕氏春秋》之后。其实北海之中何能有“谷”?“食谷”,即可证明儋耳是在海南岛。郭注对儋耳之释乃望文生训。今黎人妇女犹剺面(即雕题,题者额也),但并不“镂画其耳”。郭于注中虽然提到“朱崖儋耳”,但以为南方的儋耳乃仿效北方的儋耳。可谓信书太过,没有察觉到前人的错误。
复次,所谓“儋耳之国,任姓”者,任音古读[Rem],与儋音相近,同为收唇音。又黎人称其先为黎母,实即任字之缓音。盖促言之为任,缓言之则为黎母。
《海内南经》又有离耳国,与雕题国相连。郭注“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以地望而言,其说近是。唯离字与儋字形音远隔,颇疑耳字乃母字之讹。离母亦即黎母。
《淮南子·地形训》有耽耳国,耽耳与儋耳音亦相近。但注云“耽读褶衣之褶,或作摄,以两手摄耳,居海中”。准此,则耽当是耴字之误,是《海外北经》的“摄耳之国,……为人两手聂其耳。县(悬)居海水中。”《淮南子》注文正与此合,与儋耳有别。
1962,2,28于广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