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马学礼的大学生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12
第2版()
专栏:

  马学礼的大学生活
  新华社记者 殷平
著名技术革新能手马学礼在华中工学院上学已经一年多了。无论是第一学年,还是上学期,他的各门主要课程的考试成绩门门都在四分以上。
这位在生产战线上“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见先进就学,见后进就帮”的青年优秀工人,上大学后仍然保持着这些突出的优点。1960年9月他刚踏进大学课堂的时候,心情异常激动,心里想着一定要学好,绝不能辜负党的期望。可是第一天学习遇到的困难就使他伤透了脑筋。先是上化学课,老师讲得很认真,而他却有很多地方怎么也听不懂;接着上数学课了,讲的是解析几何,这更使他感到陌生。他非常专心地听了一课又一课,一天过去了,结果却是收获很少。
晚上,他躺在床上很久不能入睡。他想起了自己的工厂——武汉重型机床厂党委书记临行前对他讲的话:“为了将来在工作中作出更大的成绩,现在你要到华中工学院学习了。对你来说,完成这个任务可能比完成生产任务还要艰巨。你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党相信你最终定会战胜困难,出色地完成任务。”他也想起自己苦难的童年生活,那时是多么想读书啊!他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里,小时候成天在街上拣破烂、拾煤渣子,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十来岁就到工厂去作筛焦炭的小工,后来又学车工。那时候看到别的孩子上学念书,真是羡慕极了。现在自己能上大学深造,这是多么宝贵的机会。难道一开头就遇到的这些困难是不可克服的吗?“不,是应该克服,也能够克服的,问题是要有决心,有毅力!”他反复思量,最后这样坚定地回答了自己。
像过去在生产战线上一样,马学礼满怀信心地迎着困难前进。经过认真分析,他知道自己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太差。尽管在上大学以前,他已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又集中学习了一个短时期的中学课程,这当然还是很不够的。因此,他决定一边学习大学课程,一边有计划地补习有关的基础知识。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着,每一堂课都聚精会神地听,随时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并且努力把问题弄清楚。早上,天还没有亮,他就悄悄地起来复习功课,晚上认真地思考问题或作习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俄文生字本和化学元素表成了他不离身的东西,一有空就拿出来看。他还把一些难记的符号、公式写出来,贴在自己的床头上,在睡觉前或起床时都要记诵几遍。
教师们很关心马学礼的学习,常常抽出时间专门辅导他,想尽方法来帮助他弄清原理。他的同班同学也热情地帮助他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对于物理、化学、数学、理论力学等方面的定律和公式,马学礼不满足于字面上的理解和死记,而是要求懂得它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物理学教师讲授“绝缘体在电场里极化”问题,只讲了一般原理。马学礼却进一步研究在条件变化以后如何运用这些原理。他的生产知识丰富,在学习理论时,尽量联系生产实际,把知识学活学透。在掌握原理以后,他十分注意踏踏实实地完成各种作业,一道题做错了,总要深入追究错在哪里,认真地加以改正。每一次测验完毕以后,他就跟同学们一起研究,把一些弄不清楚的试题彻底弄清楚,通过测验,使自己在学习上前进一步。
为了学好功课,他还注意把生活安排好。早晨,在院西区的操场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在那里作早操,打太极拳,有时还要练习几下单杠、双杠。下午,文娱体育活动开始后,他也是活跃分子。他对跳集体舞和球类运动有兴趣,平时又最爱唱歌,那动听的男高音,使他成为全院的一名歌手。在学校的晚会上,几乎每次都有他表演的节目。
马学礼是个善于生活的人。在工厂的时候,生产任务重,他很忙,有时为了完成一项重大的技术革新,甚至要夜以继日地干,但他却不怎么感到疲乏,效率也很高,原因就在于他喜欢各种活动,经常感到生活是多么有意义。现在他学习虽然刻苦,但身体却越来越健壮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